】 【打 印】 
發展設施農業踐行大食物觀
http://www.CRNTT.com   2023-07-18 08:30:34


  中評社北京7月18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近日發布的《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明確了設施農業在穩產保供、科技裝備、質量效益、綠色發展等方面的發展目標。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文章表示,基於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發展設施農業是踐行大食物觀、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方式。設施農業可以突破傳統的水土資源和光熱條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自然依賴進行高效生產,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設施農業能充分運用現代工廠技術和設施裝備,依托溫室、大棚、垂直農場、智能農牧場、植物工廠等,推進肉蛋奶、蔬果、水產品的有效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現代設施農業通過戈壁鹽碱地現代設施種植建設、現代設施集約化育苗(秧)建設、高效節地設施畜牧建設、智能化養殖漁場建設、冷鏈物流和烘幹設施建設等重點工程,可系統提升食物的全產業鏈供給水平。
  
  文章介紹,中國是設施農業第一大國,目前設施農業總產值超4.47萬億元,設施種、養、漁業已成為城鄉居民各類農產品供應的重要來源。在設施種植方面,2022年設施種植面積達4270萬畝,占世界設施農業總面積的80%以上,其中設施蔬菜(含食用菌)占81%,佔中國蔬菜總產量的30%。在設施養殖方面,2020年畜禽養殖規模化率、畜禽養殖機械化率和畜牧業技術貢獻率分別達67.5%、35.5%和66%,預計在2025年分別提升至78%、50%和70%。在設施漁業方面,2021年養殖水體近1億立方米,比2015年增長40%,產量超2600萬噸,占水產品養殖的52%。
  
  各地積極探索設施農業發展,形成了一些特色經驗。北京“十四五”規劃嚴格落實食品藥品監管責任制,多措並舉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抓好“菜籃子”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和質量安全,在減少農藥殘留、控制化肥使用、“兩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率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示範項目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被列為2021年北京市重點工程,項目占地878畝,現有的兩個連棟溫室是京津冀地區單體規模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未來將建成20萬平方米的大型智能連棟溫室及設施農業研發創新基地。山東實施農業良種工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水產種業扶優行動,種子國產化率提高到80%以上。上海發揮都市現代農業優勢,建設近萬畝無人農場和36個果蔬“機器換人”基地,綠葉菜自給率達80%。江西把大棚蔬菜、肉牛、家禽等納入省級地方特色保險補貼範圍,去年招商引資設施農業項目594個、投資額達405億元。
  
  文章指出,中國設施農業起步較晚,在設施裝備、技術研發、資金投入、規模化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綠色轉型任務較重。要不斷改革創新,全面推進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在提高設施農業生產供給效率的同時,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營養健康食物。嚴守食品安全底線,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技術貢獻率,更好把握消費者食物偏好和需求,提高設施農業農產品的營養價值和口感。
  
  其次,大力發展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循環型設施農業。摒棄高投入高產出的粗放型農業發展方式,充分利用生物信息技術、現代設施裝備、先進精準管理等,降低對水土資源的占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生態環境適應性,探索智能農業、精準農業與循環農業相結合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模式。
  
  再次,積極帶動小農戶參與設施農業,合理分配設施農業價值鏈利益,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當前小農戶在設施農業中已占相當比重,未來要不斷創新企業與農戶多元合作機制和模式,通過訂單農業、技術支持、多渠道合作等方式帶動更多小農戶參與,持續增收致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