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時代深化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現狀、挑戰與實施路徑研究
http://www.CRNTT.com   2023-10-01 00:08:22


 
  二、新時代深化閩台民間基層交流面臨挑戰和存在的問題

  (一)美台勾連挑釁加速升級

  近年來美國加大打“台灣牌”的力度,以“切香腸”方式不斷試探大陸對台紅線,給“台獨”分裂勢力傳遞錯誤信號,導致民進黨當局妄圖“倚外謀獨”,變本加厲限縮管控兩岸交流。2020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強推所謂“安全五法”、“中共代理人法”、“反滲透法”,先後以“國安”名義調查島內新黨等統派政黨、查處島內中介組織、公開警告島內縣市長不要參加海峽論壇等,在島內製造“寒蟬效應”。因此,如何有效反制美台勾連挑釁、化解台灣民眾對“登陸”的疑慮,將成為深化閩台民間基層交流面臨的嚴峻挑戰。

  (二)島內民眾對兩岸交流的意願複雜多變

  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加快推進“文化台獨”與“去中國化”政策,使得島內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國家認同”異化在短期內難以扭轉,部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政治制度、發展模式和法治體系存在誤解與疑慮,對大陸的發展和崛起備感壓力與焦慮,同時對來大陸交流和尋求發展機會也存在不少擔憂和顧慮,如擔心在大陸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得不到應有保障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台灣民眾來大陸交流和發展的意願。

  (三)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不平衡、不對稱、單一性現象亟待改變

  閩台交流互訪的團組、人員數量嚴重不對等,有來無往或多來少往的現象非常突出。 調研發現,福建省各地民間信仰赴台團體多為應邀前往,福建省祖地文化交流項目主動進入島內仍不多。同時在接待來訪的台灣團組時缺乏預期性,存在為交流而交流、交流多而合作少等現象。同時,閩台兩地開展民間信仰和尋根謁祖交流仍以中老年群體居多,青少年群體的交流偏少。具有較大影響的對台祖地文化交流活動均由政府主辦或組織推動,以民間、社會文化中介或文化企業實體為主導的活動偏少,社會團體交流渠道不暢。

  (四)閩台民間基層交流整體協作性不強

  福建省對台民間基層交流文化資源豐富,涉台村落遍佈廈漳泉地區,全省各地雖有各具特色的祖地文化交流品牌,但多“各自經營”、“單兵作戰”,零散性和自立性明顯,未能跨區整合形成合力,從而影響閩台民間基層交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如廈門、泉州、漳州雖同屬閩南文化區域,但往往立足本位。龍岩、三明都自稱為客家祖地文化,各有各的文化資源憑藉,也呈現出各自為政、追求小而全的狀態。

  (五)閩台民間基層交流仍有待提質增效

  據不完全統計,約有2/3的台灣民眾仍然沒有來過大陸,“三中一青”群體來過福建省的比例仍然不高。部分交流活動在組織上仍存在邀請對象過於集中的問題,“首來族”所占比重有待提高。同時,部分閩台民間基層交流活動過分追求規模,對交流主題、交流內容則重視不夠。創新的載體和手段不夠多,未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辦出特色,出現了“重參觀遊覽,輕交流互動”和衹有“交往”沒有“交心”等問題。同時,部分台灣青年反映,一些活動存在宣傳不足、參與名額有限或報名不便、活動政治內涵太強、青年交流不夠深入等短板。

  三、新時代深化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實施路徑和對策建議

  (一)實施路徑

  加強閩台民間基層交流,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省對台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引,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以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進國家統一進程為目標,遵循以人為本、循序漸進、平等互利、融合發展、共享共榮等基本原則,不僅需要在擴大交流渠道、探索組織形式方面開拓新思維、新舉措,更需要在增進台灣民間基層認同、提升台灣民間基層交流中的收穫方面探索新模式、新途徑,以促進交流政策落地有效,切實推動交流“往深裡走、實裡走、心裡走”。為此,應通過構建共同參與的制度路徑、加深認同的文化路徑、增進利益的發展路徑,合力推進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效果。

  一是構建共同參與的制度路徑。要逐步構建雙方有效對接的渠道和組織安排,避免“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構建共同參與的制度路徑。鼓勵和支持民間各級群團組織、商會、協會等加強同台灣島內各種社團組織(如宗親社團、民間信仰聯誼會、文化藝術基金會等)的聯絡和協作,通過與台灣有關姓氏宗親組織、族譜研究團體、廟團組織等合作聯辦形式,在閩台兩地輪流定期舉行各類交流活動。大力支持省內青少年社團與島內青年組織、社團開展“結對子”活動,常態化開展互訪、交流等活動。

  二是構建加深認同的文化路徑。應改變“為交流而交流”的局面,在傳統的歷史淵源、民間故事、民俗宗親等活動外,要進一步創新活動主題、豐富活動內容,構建加深認同的文化路徑。如在活動主題和內容上,要充分發掘福建省祖地文化資源優勢,有機融入根脈文化、宗親文化等共同記憶,大膽植入紅色基因、愛國教育等內容,創新突出閩台傳統文化交流的時代性、時尚性,通過歷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多領域交流薰陶,引導參加交流活動的台灣民眾更全面、真實、正確地認識瞭解福建省、瞭解大陸,增進台胞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是構建增進利益的發展路徑。要有效提升台胞來福建省發展意願,擴大吸引台胞來福建省就業創業,構建增進利益的發展路徑。要以建設閩台祖地文化產業帶為核心,加強泉州、漳州和廈門等祖地文化重點區域的規劃與建設,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閩台祖地文化產業交流合作,創造良好的技術、政策、文化設施等配套軟硬環境,吸引台胞積極來閩投資祖地文化產業,使其分享福建省經濟發展特別是祖地文化發展機遇,提升閩台區域文化的綜合競爭力。

  (二)對策建議

  “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閩台鄉音、鄉情、鄉俗、鄉味的相似和共融構成了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心理基礎和情感基礎。在民進黨當局“台獨”肆意橫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遭遇重大挑戰的嚴峻形勢下,福建省要充分挖掘和科學運用對台祖地優勢,化祖地優勢為交流合作優勢,打好民間基層交流牌,密切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四條紐帶”,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廣覆蓋的交流大格局,昇華閩台基層民眾的原鄉記憶,從而增進台灣同胞精神上的歸屬感、文化上的認同度和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

  第一,建構多層次、全方位、廣覆蓋的交流大格局。一是持續全方位開展交流活動。除了要繼續高標準、高質量地辦好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等品牌交流活動以外,要下大力氣辦好省直各部門、各地市、各領域小而專的交流活動。比如湄洲媽祖祖廟攜手台灣宮廟新春祈年活動、閩台青年(福州)古厝文化傳承研習營活動、2021閩台工匠大會系列活動等富有特色、富有吸引力的活動。二是擴大閩台基層民眾的交流。大力吸引台灣基層民眾尤其是南部基層民眾組團回祖籍地尋根謁祖,不斷深化台灣基層民眾對“根、源、祖、脈”的認同。通過閩台同名同宗村、鄉鎮村結對子的方式,推進個性化的“一對一”交流合作實踐,將交流合作延伸至鎮、村層面。繼續擴大閩台村里長交流,統籌組織開展“點對點、村對村、廟對廟、宗親對宗親”的文化交流活動。三是持續擴大吸引“首來族”來大陸。運用社團推薦和網絡報名相結合的方式,專門針對特定的“首來族”群體量身定做相關的活動內容,或讓他們共同參與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增進他們對大陸發展現狀的瞭解與認識。

  第二,重點發揮閩台族譜、涉台文物與閩南方言的優勢作用。一是加強閩台姓氏族譜的研究應用。閩台族譜體現了“兩岸同根,閩台一家”的血脈傳承,意義重大。要協同開展閩台族譜研究和修撰工作,梳理閩台各姓氏根脈關係,全方位開展閩台各姓氏源流及遷徙史研究,重點研究閩台大姓和著姓,儘快實現閩台族譜對接全覆蓋。推動族譜數字化和普及化。二是加強涉台文物及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的保護傳承。據統計,福建省登記的涉台文物占到全國涉台文物總數的八成左右。要加強涉台文物史跡的保護,集中建設一批涉台文化展示點,深入發掘、展示和宣傳其歷史文化內涵。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鼓勵和吸引台灣同胞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台共享工程。三是重視閩南方言的保護推廣。在民進黨當局擠壓、汙化“國語”的現實情況下,融於台灣民眾生活的閩南方言在反制“文化台獨”與“教育台獨”、促進兩岸合作交流上就發揮著獨特作用。建議設立閩南方言保護研究機構,開展推動閩南方言使用情況調查、閩南方言典籍、語料庫建設等工作,獎勵支持閩南方言保護工程研究、提升閩南方言傳播能力的各項研究活動。

  第三,大力實施祖地文化入島戰略。閩台民間基層交流既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要加大祖地文化入島交流力度,創新運作模式和合作機制,有效突破民進黨當局的封鎖限制,推動祖地文化入島活動多元化、精品化、常態化。要系統策劃閩南文化寶島行、客家文化寶島行、媽祖文化寶島行等系列活動,推動祖地文化入島交流向北、中、南部地區全面拓展。要以民間信仰為主線,擴大閩台宮廟往來,以台灣信眾最多的四大民間信仰為基礎,支持開漳聖王、保生大帝神像、媽祖金身經常性入島巡遊活動,用信仰之情延續兩地人緣神緣根脈,貼近台灣最底層的民眾。探索在台出版祖地文化讀物,積極利用閩台圖書出版行業的合作機制,資助一批普及性的祖地文化讀物在台灣出版,並通過宮廟、宗祠、學校等網絡免費發送島內民眾。 

  第四,探索“產官學民”協作機制。當前閩台民間基層交流呈現多領域、多主體、多媒介的互動趨勢,單單依靠政府力量推動遠遠不夠。探索“產官學民”協作機制,在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統籌指導功能的同時,鼓勵社會民間力量參與其中,合力實現閩台民間基層交流量與質的共同提升。一方面發動民間團體承辦對台民間基層交流活動,鼓勵和支持民間各級群團組織、商會、協會等加強同台灣島內各種社團組織的聯絡和協作,擴大閩台民間基層交流。鼓勵台灣同胞加入福建省文化藝術類專業性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參加相關活動。另一方面加強閩台祖地文化研究機構的互動合作,鼓勵兩地研究機構共同開展祖地文化研究,為台灣祖地文化研究機構來閩開展田野調查、學術交流提供資料、資金等支持,促進其發展壯大,使其成為島內傳播推廣祖地文化的中堅力量。

  註釋:

  ①《習近平: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2015年11月7日,央廣網,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107/t20151107_520430773.Shtml。

  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③艾明江,“‘認知-情感-利益’:兩岸青年交流模式的演變”,中國青年研究,2012年第1期。

  ④張寶蓉,“2008年以來兩岸高校青年學生交流的發展與前瞻”,台灣研究集刊,2015年第6期。

  ⑤唐樺,“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研究”,青年工作與政策研究,2018年第6期。

  ⑥藍劍平,“閩台青少年交流與合作研究”,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1期。

  ⑦第十五屆海峽論壇·海峽百姓論壇在廈門開幕,2023年6月15日,中國江蘇網,https://news.jschina.com.cn/2023/15hxlt/xg/202306/t202306153232552.Shtml。

  ⑧國台辦:湄洲祖廟媽祖像赴台巡遊是兩岸民間交流盛事,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8048。

  ⑨國台辦介紹新一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情況,2023年2月8日,人民網,https://www.360kuai.com/pc/9b3443843b9817a28?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8月號,總第308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