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促進新消費發展 加快消費提質升級
http://www.CRNTT.com   2023-08-04 08:28:31


  中評社北京8月4日電/新消費是指由數字技術驅動,滿足人們信息化、智能化、多維融合等服務需要的行為過程。發展新消費有利於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穩定和擴大就業、實現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新消費發展迅速 結構不斷升級

  經濟參考報發表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教授毛中根、助理研究員龍燕妮文章介紹,新消費規模迅速擴大。一是新消費占國民經濟的份額快速提升。2021年,“三新經濟”增加值達19.7萬億元,約為GDP的17.25%,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二是新消費具有明顯的增量效應。新消費不是對傳統消費的簡單替代,而是帶來新增量。受疫情影響,2020和2022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同比下降3.9%和0.2%。同期,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分別逆勢增長14.8%和6.3%。

  新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一是新消費結構邁向服務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10.5%、24.0%和44.7%。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顯著高於其他產業,新消費中服務消費占比不斷提升。二是新消費結構向發展和享受型轉變。新消費由網絡購物向在線旅遊、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共享出行、在線健身等新消費業態拓展和延伸。新消費中發展和享受型消費占比不斷提高。三是精神屬性消費占新消費比重不斷提升。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為消費者追求精神滿足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新場景給消費者帶來全感官式新消費體驗,精神需求得到極大滿足。

  新消費方式日益多元發展。新消費發展突破了時間和地點對傳統消費的限制,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線上和線下多種方式進行消費。信息搜索過程中由網絡搜索到基於算法和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雲逛街、生鮮電子商務+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線上下單+門店自提、預約配送等消費方式不斷豐富;無錢包、無紙幣等網絡支付和無接觸支付成為習慣。

  新消費受眾逐漸下沉。新消費對時間和空間的突破,推動新消費受眾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及縣鄉市場下沉。傳統情境下,受制於消費環境和條件制約,下沉市場消費者進行消費的成本相對較高,消費發展受限。新消費發展允許消費者足不出戶便可“買全球”,降低下沉市場消費成本,極大釋放縣鄉消費潛力。Quest Mobile發布的《2022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大報告》顯示,2022年移動互聯網用戶中三線以下城市的用戶占比超過60%。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自由職業者等群體成為推動新消費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新消費環境持續優化。一是新媒介發展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傳統媒介大多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單一方式進行呈現,消費者對商品的感知不夠直觀,實際購買到商品與預期相差較大或不符。短視頻、直播等數字媒體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直觀、即時的感知和互動,實現更好的購物體驗。二是新消費全時域拓展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夜間消費場景和環境不斷優化,推動新消費場景由日間向全時域拓展,營造更加豐富的消費體驗。三是新消費維權渠道更加暢通。售後無憂、無理由退換貨、上門退換服務、一鍵價保等相關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消費者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新消費環境不斷優化。

  新消費發展面臨的短板和不足

  文章分析,新消費能力不足。一是居民整體收入水平不高、購買力不強。新消費大多為發展和享受型消費,收入彈性較大,對收入變化較為敏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萬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占比為55.8%,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占比分別為16.7%和8.7%。居民整體收入水平不高,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占比低,收入來源單一,是制約新消費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中等收入群體占比偏低,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占比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消費發展。二是數字能力不足。新消費受數字技術驅動,這要求消費者具備一定的數字能力。《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非網民中接近60%因不懂電腦和網絡不上網,26.7%因不懂拼音、受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網。受教育程度低、認知水平低、學習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差的群體,不具備相應的數字能力或數字能力不足,是導致居民不上網的主要因素,也是產生新消費排斥的關鍵因素。老年人作為“數字移民”,往往是數字能力不足的主要群體,存在新消費排斥,難以平等、互惠的享受新消費發展的好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