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高校博物館在研學中的守正與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3-08-22 13:52:58


  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高校博物館是高校+博物館的組合,也是高校教育+公共教育的結合,這成為其在研學旅行中的首要資源和優勢。高校博物館有大學為其“加持”,尤其是一些名校,原本就擁有絡繹不絕前來體驗的中小學師生。而走進作為校園文化地標的博物館,正是近距離瞭解大學的捷徑,幾乎成為研學團隊的必到之所。世界上第一座面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便是1683年建立的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目前牛津大學擁有9座專業博物館,每年都吸引著無數學子。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擁有天然優勢。同時,高校博物館一直被視為學科教育的重要支撐,是開展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在此背景下,不少展覽都由相關院系提供有力支持,展示體系也擁有專業性和穩定性。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作為師生教學科研實驗室的摩登性,以及所呈現的理工科領域發展的前沿性,使其成為青少年尤其是有志於往此方向發展的高中生的“打卡聖地”。

  深處高等院校內的博物館,如何在“專業性”與“公共性”之間平衡,也即如何既“獨善其身”又“兼濟天下”,並體現在研學旅行業務上?事實上,這直指高校博物館的定位,畢竟它長期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本校師生,因此若要發展中小學研學游,勢必得在育人對象、展館運行容量乃至辦館理念等方面作出突破。

  目前,大部分高校博物館仍以學校的輔助部門而存在或由相關院系托管,占據的人財物資源較少,如人員編制很有限,故只能維持場館的正常開放,在面對大幅湧入的研學團體時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時,這對很多場館的空間與運行而言也屬超負荷,畢竟不少場館原先常處於半開放狀態——在工作日選擇性開放,寒暑假則處於閉館狀態。

  如何提升高校博物館在研學旅行中的價值和作用?

  提升公共性:打造館校合作的育人共同體。高校博物館根植於大學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土壤,但其資源實為社會所共同擁有、分享、創造,具有明確的公共性。因此,在開展研學旅行過程中,博物館亟須與大學建立良性互動,以打通一系列後勤保障環節,如開放或限流、泊車、餐飲、校園參觀等,既確保研學旅遊安全、有效開展,又不破壞高校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與此同時,高校博物館不妨與校園內其他機構聯動,如校史館、實驗室等,以兼顧“游”的廣度和“研”的深度。

  目前,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從以往的周一至周五開放,調整至周二到周日開放。同時,選派專職教師與研學旅行基地、學生家長以及大學相關部門對接。此外,校史博物館還聯動了校園內的董浩雲航運博物館,並讓學生走進大學實驗室等。這對未成年人而言無疑是未來教育的前移和構建,對學校和家長也極具吸引力。<nextpage>

  從無牆到無界:為跨學科人才培養鏈接資源。在通識教育和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盛行的今天,世界頂尖的高校博物館皆在探索如何突破學科疆域,提供多元橫貫的學習視角和情境,以幫助學生觀察、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大學博物館若想在博物館研學旅行中脫穎而出,必須從自身最有資源和優勢的地方出發,聚焦內容、練好內功,才能摒棄同質化現象,講好獨特故事。包括與學科發展充分聯動,闡釋和傳播學術積澱,同時針對中小學生特點和需求,通過深入淺出、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在游中有所學、在行中有所思,繼而獲得知識、動力、創造力等。

  1957年創建的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國家二級館,亦是首家被認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高校博物館,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近年來,每年有超過百所中小學前往研學。博物館面向高中生開展了“科技英才”項目,承辦了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地大分營系列活動、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令營、中學生地球科學夏令營等活動。

  探索制度設計:以體制機制保障跨界融合。高校博物館若想真正提升在研學旅行中的價值和作用,除了要提升展覽、教育活動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從中長期看,還得逐步構建相應的體制機制。比如,在理念上致力於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將研學旅行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統籌,並基於此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課程,且配套相應手册,繼而打造精品線路;逐步建立一套管理規範、責任清晰、籌資多元、保障安全的工作機制,甚至申請成為基地並與營地聯動。比如,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於2019年實行了改造,力求在萬物皆媒、人機共生的時代,實現研學旅行等的情景化科學傳播和情感式人文教育,以應對來自公共服務和技術迭代的雙重挑戰。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21世紀的大學博物館理應進一步邁向公共性,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而研學旅行恰好可成為其守正創新的一塊試驗田,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成為大學、博物館連接民眾的紐帶和走向未來的橋梁。

  作者:鄭奕,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導,復旦大學博物館館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