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加大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9-02 15:16:35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巍峨神聖的雪山、蜿蜒曲折的河道、草肥水美的濕地、地下厚實的凍土、不時“冒”出的藏羚羊……這是2014年任斐鵬首次在長江源參加科考時看到的壯麗場景。憑借環境地理學與生態學等領域的長期專業積累,他將目光鎖定在江源植被和土壤生態系統。

  1982年出生的長江科學院博士任斐鵬熱衷探究植物生態多樣性,在大學期間就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在他看來,地球表層的植被與土壤對外界環境變化十分敏感,能直觀反映生態環境的變化。

  “如果將流域生態系統比作人體,植被和土壤如同人體的肌膚,為各種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任斐鵬說,觀測和研究植物的過程雖然艱辛枯燥,但通過大量信息讀取和比對,就能感知植被生態的環境偏好和健康狀態。尤其是在江源脆弱的生態環境中,值得長期關注研究。

  位於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大量凍土層分布是江源土壤一大特點。

  經過多年的模擬增溫試驗原位觀測,任斐鵬分析相關數據後發現,當增溫幅度小於3攝氏度的情景下,監測樣方內的物種數量和群落優勢種沒有明顯變化,當增溫幅度達到或大於3攝氏度時,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發生了明顯變化。

  “升溫越高,監測樣方內的植被覆蓋度下降越大,生物多樣性和物種密度下降趨勢更加明顯,這些科學監測為青藏高原植物生態系統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他說。

  築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一直是中國政府的關切。中國長期積極致力推動全球氣候談判,以身作則踐行相關減排承諾,在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中扮演建設性的關鍵角色。

  專家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冰川和凍土的加速消融,這也導致青藏高原湖泊整體呈擴張趨勢。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十年來,青海累計投入濕地保護資金11.87億元,實施濕地保護修復項目226項,統籌水源涵養、水質淨化、固碳增匯、生物多樣性保護,一批退化濕地得到修復,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源涵養功能不斷增加。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