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江蘇南通:濱海鹽碱地變良田
http://www.CRNTT.com   2023-09-23 17:51:06


  中評社北京9月23日電/據新華網報導,在江蘇南通,超過15000畝濱海鹽碱地正逐漸變成旱澇保收的良田。其中,約7000畝已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噸糧田”,剩餘地塊正在改良中,即將驗收。

  走進南通市如東掘苴墾區,站在海堤之上,記者看到一邊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潮水湧動;一邊是排列規整的“井字田”,稻浪翻滾。

  “這裡可能是距離大海最近的稻田。”江蘇省地質局海洋院總工程師胡建說,“2017年以前這裡還是高鹽度濱海鹽碱地,經過改良現已成為‘噸糧田’,可種植上百種作物。”

  南通市通州灣鹽碱地改良示範基地原本也是一片白茫茫的鹽灘。2014年以來,經過土壤改良,這裡已變成綠油油的墾區。記者現場看到,稻田裡成群的白鷺或覓食或飛舞,草地上遍布牛羊猶如草原牧場,試驗田中各種作物長勢喜人。

  2010年,江蘇省地質局開展沿海地質調查;2012年開展濱海鹽碱地土壤特性和鹽分遷移規律研究;2013年萌生並提出改造濱海鹽碱地設想。十年過去,設想變成現實。

  “一般一年半,最快一年,我們就能將這些初始鹽度20‰左右的濱海鹽碱地改良成鹽度低於3‰的耕地。”江蘇省地質局海洋院副院長姜夏燁說。

  目前,在南通市通州灣和如東縣,經江蘇省地質局海洋院改良的鹽碱地超過15000畝,其中約7000畝已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噸糧田”。

  姜夏燁介紹,經測產,改良驗收的田地,種植海水稻,畝產最高可達650公斤;種植小麥,畝產近550公斤;種植油菜,畝產超200公斤,而每畝改良成本僅需3.5萬元。

  “目前,改良後的田地,每年主要種植一季小麥、一季水稻,是名副其實的‘噸糧田’。”姜夏燁說,十年來,通過持續的技術維護,改良後的鹽碱地含鹽量穩定,沒有出現大規模返鹽現象。

  種田本是農業部門主責,江蘇另辟蹊徑,讓曾經以找礦為主業的地質部門主導濱海鹽碱地改良,集成多種技術,最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胡建介紹,江蘇濱海鹽碱地改良主要以地質技術為牽引,無論是前期地質調查、中間土壤改良、後期田間管理,地質監測技術始終貫穿其中,同時集成10餘種關鍵技術,實現“以地適種”與“以種適地”的“雙向奔赴”,進而大幅提升改良速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