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讓傳統文化插上科幻翅膀
http://www.CRNTT.com   2023-10-25 10:53:05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網評:讓傳統文化插上科幻翅膀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陸夷

  深圳“90後”小夥海漄火了。不僅因為他的作品《時空畫師》一舉奪得2023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還有獲獎後沒多久他就按時出現在了工位——“周一該上班就上班”,成為一樁美談。

  《時空畫師》創作靈感源於央視節目《國家寶藏》,並不長的篇幅裡,圍繞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的古今故事展開推理與想象,其中主人公能透視時空,用畫筆描摹出自己從未到訪過的大好河山,令人稱奇。小說中傳統文化、歷史、科幻、推理等因素交叉運用,且不乏“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既視感,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如紀錄片般真實,歷史般厚重,但又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

  這部作品也是入圍該獎項的唯一一篇中文作品,能夠獲獎在作者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從大環境看,它契合併順應了當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潮。從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火出圈,到成都大運會閉幕式上《蜀川勝概圖》驚艶亮相,更不用說近年備受熱捧的舞蹈《唐宮夜宴圖》以及“奇妙游”系列,有目共睹的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了,願意投身其中的人也多了;從個體角度看,無疑也是作者潛心耕耘的結果。海漄從小就熱愛閱讀,通過《海底兩萬里》等名著完成了科幻啟蒙,並於十多年前開始從事科幻作品創作,此前已有《血災》《龍骸》《江之怒》等作品發表。歷史+科幻是他一系列作品的鮮明特徵,通過人物在歷史漩渦中的掙扎和奮起,來襯托個人、集體、文明的意義,是他擅長的敘事方式,這篇《時空畫師》更是一篇成熟的代表作。

  不止海漄,在當代中國科幻創作的浪潮中,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故事的做法越發受到作者和讀者青睞。一方面,這是個人想象力邊界拓展的過程。如何把民族記憶、民族故事轉化成全球同行的“科幻語言”,值得創作者們深入探索;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發現的過程。正如海漄所說,某種意義上,歷史科幻不是為了尋找一塊新異域去探險,而是從這生於斯長於斯的文化中重拾那些可以打動我們、打動全人類的東西。正是如此,在世界科幻大會征集的“幻享未來”科幻作品中,不僅有賽博朋克風格的城市、浩瀚的宇宙星辰,而且還有神秘的古蜀歷史、中式未來科幻世界,由此可見,文化底蘊深厚與科幻氛圍濃厚是可以相互賦能、相互轉化的。

  事實上,我們所說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過程。科幻,也恰恰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一個連接點,通過作者匠心獨運的安排、書寫,傳統文化便成為一種創作源泉、一種源頭活水,為作品展開提供了充足養分。無論是刻意為之的選擇,還是順其自然的結果,閃爍其間、值得稱讚的不僅有文化自信,還有文化自覺、文化自為。

  值得稱道的是,作為一名銀行從業者,海漄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工作日晚上11點到家、周末加班是常態。饒是如此,他仍舊保持著每年創作兩三部中短篇小說的速度。聯想到不久前走紅的網絡熱梗“文化體力被榨幹”,即一些網友聲稱工作中疲於應對,下班後只能刷刷手機、看看娛樂,我想海漄獲獎除了給予中國科幻創作者以激勵,其實也給打工人傳遞了一個信息:並不存在什麼文化體力,只是個人追求不同罷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