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人形機器人潛力大應用廣
http://www.CRNTT.com   2023-11-12 10:02:41


  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電/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並明確2025年實現批量生產、2027年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小目標”。
  
  人形機器人不是當前的主流賽道,而是未來產業的新賽道。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人形機器人正是已被明確的未來產業,是機器人的高級形態,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是科技競爭的新高地。當前,日、美、英等國家和地區在研製人形機器人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機器人技術也被納入韓國提出的中長期展望技術領域。
  
  發展人形機器人,我國有一定基礎和優勢。今年年初熱映的國產電影《流浪地球2》中,有不少人形機器人並不是特效或特殊定制,而是已在商貿物流、醫療健康、商業社區服務等領域得到實際應用的機器人。我國是全球為數不多已生產出人形機器人成品的國家之一,占據了先發優勢。大市場孕育大產業,我國還是全球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已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在前期已有產業基礎上,發揮製造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市場規模龐大以及新型舉國體制等優勢,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將大有未來。
  
  市場前景廣闊,但要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並不容易。目前,我國人形機器人在關鍵基礎部件、操作系統、整機產品、領軍企業和產業生態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弱項,距離滿足“培育新質生產力、成為下一個顛覆性產品”這一目標差距還很大。比如,我國人形機器人從“大腦”“小腦”到“肢體”都亟待突破關鍵技術,要增強“大腦”的環境感知、行為控制、人機交互能力,需開發控制人形機器人運動的“小腦”,還要突破輕量化骨骼、高強度本體結構、高精度傳感等技術。
  
  要成為下一個顛覆性產品,得先實現產業化,解決成本問題是前提。人形機器人被稱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燒錢”的產業,面臨研發投入大、產品力弱導致市場需求不足等問題。我國要發展人形機器人,就要用好產業鏈規模、應用生態、成本和場景等優勢,在打造基礎版整機上尋找突破口,面向不同應用場景需求,開發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極端環境下高可靠型等多元化整機產品,強化人形機器人整機的批量化生產製造能力。效仿按需租用的“軟件即服務”模式,“機器人即服務”模式或將有效降低人形機器人應用成本,加速靈活部署。
  
  突破關鍵技術是產業化的關鍵。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我們需要具有生態主導力和全球競爭力的人形機器人“鏈主”企業,去集聚產業創新資源;也需要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在人形機器人的部組件配套、特色化集成及場景化應用等方面各顯神通。今年以來,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驅動力。要以此為引領,構建完善人形機器人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鼓勵龍頭企業牽頭聯合產學研用組成創新聯合體,加快人形機器人與元宇宙、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的融合創新。
  
  人形機器人是代表著最前沿高端的技術,是衡量一國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識。雖然投資大、回報少、基礎弱,但發展潛力大、應用前景廣。這正是未來產業的典型特徵,值得給予更多期待。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