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隨著經濟體從要素驅動增長走向創新驅動發展,為了實現高效能、高質量發展,人們認識到衹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社會民生福祉的不斷提升,即通過從新質生產力的發掘與提升來達到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遷。
深圳特區報發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席偉健文章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指出,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的哲學內涵
文章分析,基於系統觀念的認識,這裡的“新質”在概念上與複雜系統科學的“湧現”(emergence)含義相對應,主要是指多個次級系統耦合形成整體的生態系統出現各次級系統單獨存在時所沒有的特點和性質,在整體系統中各次級系統頻繁互動,產生更加複雜的整體功能。在自然界中,蟻群、鳥群的活動和人類大腦神經元的運動,都體現了這種規律。自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以來,由於全球互聯網中計算機數量呈幾何級數上漲,其內部也逐漸具備了“湧現系統”的特徵。以4G通信技術為先導,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全球網絡智能泛在的“新質”特徵湧現,於2008年左右開始邁入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的時代。
新質生產力的經濟內涵
文章指出,工業革命以來,福特主義工廠體制在資本原始積累基礎上,其產業擴張依靠大量資源投入與消耗、高能耗的生產力發展方式來實現。在工廠管理與勞動組織體制上則以“泰羅制”為代表,在產生巨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雇傭勞動異化與科層專制這一低效能、低質量發展問題。隨著經濟體從要素驅動增長走向創新驅動發展,為了實現高效能、高質量發展,人們認識到衹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社會民生福祉的不斷提升,即通過從新質生產力的發掘與提升來達到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遷。相較於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要求通過大數據、5G、增材製造以及通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以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軟硬件設備等來改造傳統的生產流水線並實現供需信息反饋的一體化,使用擁有強大算力支撐的智慧系統來安排生產、流通、消費的所有環節,實現無人化、智能化的即時生產,催生出自動化經濟這一新經濟形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