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快塑造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23-12-22 09:26:09


 
  發達國家獲取人才紅利的經驗

  文章稱,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通過職業移民、簽發居留許可、提供優厚待遇等方式吸引外國人才,同時也通過發展高水平職業教育、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等舉措構築高水平人才隊伍並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強化海外高端人才引進。美國等發達國家歷來重視高端人才引進,通過簡化移民程序、提高審批效率等方式,強化先發優勢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包括頂尖科學家、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的技術人才和創業人才等。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就不斷修訂移民法,建立了靈活的技術移民制度,授予非美國籍專業人才在美永久居留權,打通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轉換通道,吸引了眾多外籍科技和專業技能人才,這些人才為美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彌補高技術人才缺口,2007年歐盟出台藍卡制度,以吸引全球範圍的技術人才移民到歐盟工作。

  大力發展高水平職業教育。發達的職業教育體系為發達國家先進製造業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不同國家職業教育體系有所不同,但普遍強調校企合作,並以法律形式加以規範。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之一,有效推動了校企合作,形成了以企業培訓為核心、學校學習為輔助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由企業根據市場需要建立培訓體系,為企業直接輸送大量技能人才。為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德國設立了中央基金給予企業和培訓中心支持,並針對中小企業推出專門的培訓聯盟和計劃,減輕企業培訓成本。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更加強調技能人才的培育。2017年,英國發布《產業戰略:建設適應未來的英國》,提出建立與高等教育體系並駕齊驅的技術教育體系,計劃投資1.7億英鎊用於創建地區技術學院,實施國家新型再培訓計劃。2018年,美國發布《美國學徒制擴張任務》,聯邦政府從教育與資格認證兩方面吸引企業引入學徒制。

  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科技實力較強的國家普遍重視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就以立法形式打通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通道。例如,美國頒布《拜杜法案》,明確了美國大學、科研機構利用聯邦資金獲得的技術成果的所有權歸屬,解決了高校及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無法順暢實現商業化的問題;英國設立科學創業挑戰基金、高等教育創新基金等,推動高等教育領域的創新創業。斯坦福、牛津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以股權激勵等方式在制度上確定了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比例,將發明人和企業利益結合起來,極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率,孕育出一批全球領先的新興產業。

  積極吸引本國人才回流。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尤其是技術人才加速流動,各國紛紛出台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德國、法國等通過提供高級職位、成立激勵基金等方式吸引本國人才回流,以色列推出“卓越計劃”、韓國推出“智力回歸計劃”等,都是針對本國海外人才的引才計劃,不僅為歸國人才提供良好發展機會,也為其子女教育、家屬就業提供保障。同時,主要發達國家更加重視為回流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載體,持續加大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及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的更新支持力度,借力先進的科技基礎設施、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加快塑造新時代人才紅利

  文章強調,人才資源是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勢。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人才紅利新優勢正在顯現。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更加重視人口素質和質量提升,加快塑造新時代人才紅利。

  一是著力提升人才供需銜接水平,釋放結構性紅利。強化供需對接提高人才利用率,把社會需求和畢業生就業作為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布局調整和招生培養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深化校企對接、產教融合、校地合作。推動發展校企聯盟,建立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機制,通過聯合研究項目、聯合設計課程與教學模式、打造新項目、組建新學院等方式培養行業急需人才。推動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高等職業學校。研究繪制產教對接譜系圖,促進職普教育相互融通,完善職教高考制度,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引導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主導建立全國性、行業性職教集團並推進實體化運作。推動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企業實訓基地,推廣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強化職業培訓壯大技能人才隊伍。引導高校在職稱晉升、績效考核、崗位聘任、項目結題、人才評價中更加重視專利質量和轉化運用等指標。探索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中提高科研人員報酬,通過賦權大力支持科研人員以職務科技成果進行自主創新創業。

  二是探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釋放制度性紅利。構築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服務環境,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動力源地區完善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工作、科研、交流各項政策,完善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研究省市一級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制定選擇標準等相關事宜。細化並豐富海外人才簽證類別,探索設立創新創業類簽證,鼓勵引導優秀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創業。探索建立高端國際人才社區,形成與國際接軌的人才生活保障服務新範式,完善社區內國際學校、國際醫療機構等生活配套。

  三是不斷強化跨區域人才合作,以改革釋放更多紅利。以產業升級和環境改善推動人才培育和回流,支持中西部地區全面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現代化水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同時,研究在中西部地區新增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引導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優先向中西部轉移,以產業轉移帶動人才跨區域流動,在對口支援、對口幫扶、對口合作中加大人才合作力度;規劃布局一批具有專業和區域特色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並開展跨區域科技人才交流,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助力產業技術提升和研發平台建設。進一步培育壯大東北地區半導體設備、航空航天、工業機器人、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著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推動能源、化工、食品、輕工等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同時,以更大力度推動國企市場化改革,支持、鼓勵、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下大力氣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生態環境。深入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因地制宜實施“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等計劃,全面建立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