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兩院院士評出202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http://www.CRNTT.com   2024-01-11 14:32:54


 

此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在航天員乘組和地面科研人員密切配合下,開展了人因工程、航天醫學、生命生態、生物技術、材料科學、流體物理、航天技術等多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從建設向應用、從投入向產出轉變的重要一步。

3.超越矽基極限的二維晶體管問世

芯片是信息世界的基礎核心,傳統晶體管因接近物理極限而制約了芯片的進一步發展。原子級厚度的二維半導體理論上在未來節點更具潛力,但受限於其技術瓶頸,至今所有二維晶體管均不能媲美業界矽基器件。

北京大學彭練矛院士、邱晨光研究員團隊構築了10納米超短溝道彈道二維硒化銦晶體管。創造性地提出“稀土釔元素摻雜誘導二維相變理論”,並發明了“原子級可控精準摻雜技術”,從而成功克服了二維領域金屬和半導體接觸的國際難題,首次使得二維晶體管實際性能超過業界矽基10納米節點Fin晶體管和國際半導體路線圖預測的矽極限,並且將二維晶體管的工作電壓降到0.5V,室溫彈道率提升至所有晶體管最高紀錄的83%,研製出國際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維晶體管。相關成果3月22日發表於《自然》。

4.我國科學家發現耐碱基因可使作物增產

我國鹽碱地面積達1億公頃,占世界鹽碱地總面積的近十分之一,全球氣候變化、淡水缺乏及化肥大量使用,使可耕土地鹽漬化速度加快。為了更好地利用鹽碱地資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謝旗研究員科研團隊與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和院校合作,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主效耐碱基因AT1,可以顯著提高高粱、水稻、小麥、玉米、穀子等作物在鹽碱地上的產量,且在改良鹽碱地的綜合利用中具有重大應用前景,有望為我國糧食安全發揮重要支撐作用。該成果3月24日發表於《科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