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哈佛校長辭職再證美國社會的深層撕裂
http://www.CRNTT.com   2024-01-12 12:01:28


 
  事實上,近年來美國保守派對左翼運動的反撲並不僅僅局限於種族多元化議題。在反墮胎問題上,雙方的鬥爭更為焦灼。美國由於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大部分州在歷史上都長期立法禁止墮胎。直到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才在“羅伊訴韋德”案中首次確認墮胎權屬於公民隱私權,讓婦女的生殖權利獲得法律保障。但特朗普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一直力推反墮胎法案,並在任內陸續任命了3名持保守主義立場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使保守派至今仍牢牢掌握著最高法院的主導權。2022年6月,最高法院終於推翻了“羅伊訴韋德”案,取消了對墮胎權長達半個世紀的憲法保護。這一判決被國際社會廣泛視為美國在人權保護方面的嚴重倒退,但在保守派看來卻是一次“歷史性的勝利”。

  如果說美國保守派的立場帶有鮮明的“排他性”和“不包容”色彩,那麼,美國左派的“排他性”則更為隱蔽,或者說是以“提倡包容”的名義掩飾其“不包容”的態度。2020年,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之死所引發的“黑命貴”運動,在全美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左翼政治風暴。好萊塢和學術界作為傳統的左翼重鎮首當其衝。經典名劇《亂世佳人》因被指責存在“涉嫌美化奴隸制”的內容而遭到HBO Max的下架;《老友記》的編劇為劇中主演全部為白人而含淚向公眾道歉;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公開自責是存在偏見的“白人學術機構”……在“政治正確”輿論高壓下,好萊塢與學術界一時間人人自危,紛紛開展自我審查。

  “政治正確”的本意是宣揚平等理念,但在美國黨派鬥爭的語境下卻被扭曲為一種新的“壓迫”工具。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艾倫·布魯姆在《美國精神的封閉》一書中表示,左派思想的一統天下實際上禁錮了社會的思想,甚至可稱之為一種“暴政”。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在201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1%的美國人認為“政治正確”已經讓社會無法正常討論重要問題,58%的美國人迫於政治環境壓力不敢表達他們的個人觀點。

  多年來,保守派與左派之間的反復拉扯,深深撕裂著美國社會,也讓“美利堅合眾國”顯得更像是“美利堅分眾國”。但無論雙方喊出的口號多麼冠冕堂皇,都改變不了其背後爭權奪利的本質。

  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拉開帷幕,兩黨之間的鬥爭也將在各個領域全面升溫。在某種意義上說,此次賓大和哈佛校長的被迫辭職,可視為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給左派大本營送上的一道選前“開胃菜”。而代表左派勢力的民主黨必將會“以眼還眼”,在“國會山騷亂”、特朗普的初選資格等問題上給共和黨下套、使絆。

  美國兩黨之間的惡鬥既是美國社會撕裂的政治投影,也會反過來進一步加劇社會中原有的極端對立情緒。兩者所構成的惡性循環一步步揭穿了美國所自我標榜的“民主神話”,讓世界更加看清了美國社會在民主外衣下的一道道傷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