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奮進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
http://www.CRNTT.com   2024-01-19 15:58:05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導, 2023年,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在戰勝挑戰中不斷發展壯大,全年經濟總量超過126萬億元,同比增長5.2%,圓滿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總體呈現出“穩”“進”“好”的特徵。奮進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中國經濟,底盤更穩,動力更足。

  構建新發展格局取得新進展

  這個冬天,哈爾濱很“火”,冰雪游很“熱”。2023年以來,文旅市場強勢復甦,帶動住宿、餐飲、交通、文旅等服務消費快速增長。據統計,2023年,全國餐飲收入比上年增長20.4%,電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增長82.6%。

  消費重新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促消費政策發力顯效,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服務消費加速復甦。2023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7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服務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0.0%,增速高於同期商品零售額增速14.2個百分點。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4.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2.5%,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

  “中國消費市場的回暖速度之快令人驚訝。”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說,可以預見,從2024年春節開始,無論是城市鄉村還是線上線下,無論是綠色消費還是旅行消費、銀發消費等,新模式、新賽道將不斷湧現,進一步激發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對於創新和投資的信心。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築新競爭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成果,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穩步提高。”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司司長翟善清表示。2023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高7.3個百分點。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比上年增長9.3%,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高6.3個百分點,大項目投資發揮了主引擎作用。

  “立足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釋放強大內需市場潛力,國內循環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2.5%、28.9%、-11.4%。也就是說,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個百分點。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2023年消費動能穩步增強,投資保持平穩增長,抵消了外需放緩的影響。

  2023年,我國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隨著國內大循環堵點卡點逐步打通,要素流動趨於活躍,產銷銜接狀況逐步好轉,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9%,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產品銷售率穩定保持在97%以上。

  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也進一步提升。面對外需收縮等不利影響,我國加力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出口實現了正增長,一般貿易、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比都有所提高。同時,我國積極拓展國際經貿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循環的範圍更廣、層次更深。2023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2.8%。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2%,均創歷史新高。

  “加速跑”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縮影。2023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有序布局,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中國經濟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中不斷發展壯大。

  製造業“高端化”穩步推進,2023年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製造、航天器及運載火箭製造、飛機製造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1.5%、23.5%、10.8%。“智能化”持續推進,帶動自動化相關行業生產較快增長,2023年服務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智能化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3.3%、36.2%。新能源產品引領“綠色化”,2023年水輪發電機組、風力發電機組、充電樁等綠色能源相關產品的產量分別增長35.3%、28.7%、36.9%。我國堅持在綠色低碳轉型中推動經濟發展,到2023年底,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超過總裝機的一半,歷史性地超過了火電。

  中國“新三樣”叫響全球。2023年,以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離子蓄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29.9%。“出口動能強勁體現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邁進。”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說。

  “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發展動能轉換,一直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王冠華表示。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對推動工業穩定回升發揮了關鍵作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新動能已經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獨特優勢支撐向好趨勢

  “高質量發展是質量與數量的統一。衹有數量沒有質量,不是高質量發展;同樣,沒有數量也談不上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有發展,也就是GDP增量,然後要看GDP增量是不是實現了結構優化、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減少等。”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楊偉民表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展望2024年,我國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

  從困難挑戰看,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有效需求仍顯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也存在堵點。

  從機遇條件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世界經濟格局,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持續彰顯,物質基礎更加堅實,產業體系更加完備,政策空間依然充足。

  持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過去的40多年,我國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今後一個時期,無論是保持和鞏固已有的發展成就,還是拓展和爭取新的發展成就,都需要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表示,中國獨特優勢顯著,發展潛力巨大,只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和發展環境,就一定能夠在未來的發展競爭中化危為機,順利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