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家鄉土特產“擴容” 有驚喜更有期待
http://www.CRNTT.com   2024-01-22 14:59:36


  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為了感謝黑龍江哈爾濱市對游學幼兒的照顧,廣西送上特產砂糖橘和沃柑,黑龍江則回贈產自撫遠市的蔓越莓。隨著“互贈禮物”的不斷升級,分別產自甘肅張掖的南美對蝦、四川雅安的魚子醬、安徽六安的鵝肝、山西臨猗的大閘蟹等陸續進入大眾視野。

  不斷出現的“土特產”讓當地群眾感到驚喜。不少網友驚呼“身在家鄉為異客”,善意調侃稱“我的家鄉特產就是特地瞞著我產”。聽話聽音,句句調侃中,實則滿是驚喜和自豪。對不少人來說,顛覆了對傳統鄉村特產的“土味”印象,新土特產自帶的“地域反差感”,也讓不少人開啟了對自己家鄉的經濟地理再發現。一些網友就表示,沒想到南蟹可以北養、藏紅花能“下高原”。

  說起來,各地這些新近火起來的土特產並非傳統意義上土生土長的特產,不同於人們概念中的地理標誌產品,新土特產絕大多數都是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和資源禀賦新引進並發展起來的。我國本就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多樣,局部小環境各異。近年來,農業科技不斷發展、設施農業日漸成熟並廣泛應用,大大拓展了農業生產的物理邊界,重新激活了可能“沉睡”的資源,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由此說來,眼下這一波新土特產的驚喜大接龍,何嘗不是特色農業發展的生動注腳。之後,相信更多具有反差感的新品類將會在多地出現。

  不少新土特產從“隱藏款”變“熱搜款”,帶來產品銷售量和銷售收入的增加,對於相關生產企業和地方政府來說,更看重的是這個過程中實現的品牌曝光和再定義。就拿最開始被關注的黑龍江蔓越莓來說,“經此一役”,在消費者的果籃子中,“開始有了姓名”;至於魚子醬、鵝肝等等,也不必再非進口不可了。我國的消費市場足夠龐大,消費升級的動能足夠強勁,完全能夠“接得住”不斷擴容的新土特產。

  倒是不少新土特產帶給人們的那種“原來它就在這裡”的新鮮感,給我們提了個醒,酒香也怕巷子深,專注技術和質量固然沒錯,但也不能忽視品牌建設和推廣。這既事關新土特產的價值實現,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企業乃至產業“護城河”的加固。對廣大消費者來說,隨著這種信息差的消弭,消費選擇和決策也將更具彈性。當然,一些新土特產“墻裡開花墻外香”,也自有其原因,比如生產地本就非銷售目標市場。而電子商務、訂單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廣泛應用,給新土特產發展帶來新機,但也確會淡化原產地的標簽效應。突湧而至的流量或許會很快消散,如何講好本地“新土特產”的故事,應該成為一道常答常新的考題。

  這波“新土特產”熱中,不少網友自動化身為家鄉代言人,在社交媒體上熱情介紹家鄉特產的種種,在一眾新土特產的大比拼中為家鄉特產爭奪更多的注意力。每一份自發的熱情和努力背後,都是對家鄉發展的殷殷期待和滿滿祝願,寄望自己的家鄉在經濟回升、消費回暖的大勢中,踏准發展的節拍,蓄積競爭的優勢,讓更多人共享發展紅利。這些沉甸甸的信心和力量值得好好珍視和呵護。希望新年伊始的這波“新土特產”熱,為地方深入發掘獨特資源、精準務實布局並發展特色產業帶來更多思考和謀劃,為開啟發展新征程注入更多活力和動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