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陸惠台政策的發展、變化、成效及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4-03-18 00:23:33


 
  推行兩岸的融合發展,有助為兩岸謀取合作多贏的局面。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這方面的多贏,包括兩岸的精英階層,也包括兩岸基層民眾及青年群體。融合發展凸顯公平公正、機會均等,減少島內民眾對台灣被大陸掏空的顧慮,更多看到因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可為台灣經濟復蘇提供更多機會與市場。

  與此同時,還要看到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對和平統一的巨大推動力。隨著兩岸經濟的融合發展,勢必加快兩岸經濟一體化。而沒有經濟一體化,要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很困難。

  第二個轉折點是在2024年1月。這個新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反制警告,預留空間”。

  2023年12月21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公告,針對台灣地區單方面對大陸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決定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自2024年1月1日起,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希望台灣地區採取有效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

  這個公告是繼2023年12月15日商務部認定民進黨當局對大陸採取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後,依據相關規定採取的合理反制措施。而兩岸經貿界更為看重的是,這是大陸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

  大陸啟動這項調查是有極強的針對性。2010年兩岸簽署ECFA,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經貿協議,衹是一個早收清單。這份早收清單大陸讓步之大,堪稱單方面惠台。當年在野的民進黨在蔡英文帶領下,在島內大造輿論,把ECFA罵成是“賣台協議”。這一罵竟在台灣足足罵了13年。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這項協議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它既可以使得台灣企業在進入大陸市場時享受優惠待遇,又為台灣帶來更多的投資與貿易機會。台灣每年有42%貨物賣到大陸,平均每年從大陸淨賺1200億美元。對95%的台灣商品實行零關稅。2022年台灣在與大陸經貿中的順差為1565億美元。如果扣除對大陸的順差,台灣當年逆差為1045億美元,堪稱做全球貿易最失敗的地區之一。ECFA早收清單,台灣對大陸衹開放了267項貨品,卻禁止大陸2509項產品入台,約占所有進口項目的五分之一。而大陸對台開放了521項貨品,大大超過了台灣。大陸企業希望能將自己的產品賣到台灣,但每一次申請都被台灣當局否決。根據大陸官方的初步調查,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涉嫌違反世界貿易組織關於“非歧視原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

  如今大陸採取反制措施,島內不少人士對此分析認為,這一波12個項目的制裁,對台灣當局來說“衹是一個善意的警告,預留了彈性空間”。若民進黨當局還不能務實面對、解決問題,採取有效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那進一步的警告將會一個接一個接踵而來。

  三、惠台政策的階段成效

  大陸惠台政策頒佈實施35年以來,兩岸同胞對此持正面肯定態度。尤其是台灣同胞在困難時期,更加切身感受到來自大陸“兩岸一家親”的溫暖和關切、支持。與此同時,面對惠台政策,島內官方與民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切實感受到惠台實惠的民眾,大多持正面看法。而民進黨當局卻一直把大陸的善意說成是惡意,一方面享受ECFA的紅利,另一方面卻說ECFA是“糖衣毒藥”。正因為惠台政策打到了民進黨的痛處,它才會如此顛倒黑白。

  惠台政策的35年,不斷深入人心,取得了無可否認、無法抹黑的階段性成效:

  一是大陸惠台政策措施正日益機制化系統化。自“31條”發佈後,大陸又相繼出台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26條”、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11條”、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農林22條”,以及促進閩台深度融合的《意見》等一系列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大陸幾乎每一年都有新的、各個領域的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落地。這些政策措施涉及的範圍不斷擴大,內容日益豐富且相互補充,再加上各地各具特色惠台措施加快落實落細,使得大陸惠台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更加鞏固,更貼近台灣同胞所需所求。

  二是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成為惠台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在35年的惠台歷程中,以惠及台灣傳統產業、惠及台灣中小企業為主軸的ECFA,既讓台灣地區擴大了產品出口,又讓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得到了有感的實惠。這些企業眾多員工以及農漁民成了惠台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三是許多所謂的“天然獨”青年擺脫“台獨”的糾纏,成為“天然合”的主力軍。青年歷來是社會所有群體中最積極、最活躍、最有闖勁,最希望改變自身地位的人群。台灣青年西進大陸有多重因素,但基本因素主要體現在:第一是民進黨當局始終堅持“去中國化”的政治立場。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不會好,這是島內青年最大共識。這些年大陸經濟穩定增長,比歐美等地區亮麗。台灣青年從切身的對比、切身的感受中,深刻認識到“台獨”衹是不可實現的夢幻。兩岸青年衹有攜手並進,才有美好的願景。第二是長期以來台灣陷於兩黨政治惡鬥,社會撕裂,經濟停滯,留在島內機會少,前途無望。第三是大陸市場大,發展快,各種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常會冒出許多頗有潛力的機遇。站在最現實的立場,大陸是台青展示才能的最佳舞台。第四是這些年大陸惠台措施越來越多,給台灣青年創造了更多機會,磁吸效應遞增。第五是前幾年登陸台青扎根大陸,業績可嘉,現身說法激勵欲西進者躍躍欲試。第六是台灣當局爭奪青年措施無力,仍將大陸優惠舉措歸屬於以往的“統戰陰謀”等政治說教,令台青生厭、抵觸。

  從現實角度講,島內“台獨”仍甚囂塵上。台灣青年確實對大陸沒有多少歸屬感。推行兩岸的融合發展,有助拉近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兩岸的融合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營造交往雙方和諧相處且經常互動的環境,構建兩岸民眾共同參與分享的生活世界,讓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融入大陸的社會生活圈,在共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增進相互瞭解,消弭誤解隔閡,彼此的利益連結更加緊密,從而拉近兩岸雙方的心理距離,實現最終的心靈契合,逐步獲得相同或類同的價值共識。

  現實的發展與“台獨”勢力的夢想相反。“大陸熱”在島內不但沒有消沉,反而越來越熱。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台灣青年赴大陸求學人數猛增。僅以台灣最有名的建國中學、師大附中、北一女中等為例,以往報考大陸名校的衹有區區幾十名,如今報考人數突增2-3倍。大陸頒佈史上最接地氣的惠台31條措施後,連不少“太陽花學運”積極參與者,也四處申請到大陸高校讀研讀博。二是台灣青年赴大陸工作的人數猛增。這些年《聯合報》的民調顯示,30歲以下的島內年輕人西進大陸意願由前幾年的30%,增加為53%;而去年《遠見》雜誌的民調披露,18至29歲的青年願到大陸發展的比例更是高達近60%。

  凡事都須經過正反、黑白的比對才能得出較為正確的結論。台灣青年向來思想活躍、感覺敏銳。他們經過思維到踐行,踐行再到思維的反復歷練過程後認定,兩岸青年、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炎黃子孫衹有切切實實合為一體,才能戰勝任何困難,才能實現中國夢。

  四、惠台政策的深入思考

  (一)島內的有識之士看得很清楚,大陸自2024年1月1日起,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這是ECFA在兩岸實行以來,大陸第一次實施這樣的反制措施。這是對執迷不悟的民進黨當局的當頭棒喝。但民進黨當局唯恐經濟社會失穩,自欺欺人地到處散佈“比例很小”“問題不大”的言論。事實是,若民進黨當局堅持“反中”“抗中”的錯誤路線,大陸將會給台灣越來越多的警告。一旦ECFA被部分中止或被全部中止,其影響所及決不僅僅是ECFA早收清單上免關稅的貨品,因兩岸經貿將處於動盪狀態,這將全面衝擊台灣的出口與投資,勢必重創台灣的經濟,並將直接衝擊台灣迫不及待拼命想加入的各種區域經濟整合組織。

  (二)大陸的惠台政策,不是不求回報,衹不過是為讓台灣民眾瞭解大陸,認識大陸,增強台灣民眾對兩岸經濟合作互利雙贏的信心以及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支持而先行一步。

  (三)35年來大陸充分考慮台灣的現實,對台灣關切的議題,經多方面的考慮,實行多方面的讓步讓利。但台灣當局基本或者可以說是根本不考慮大陸關切的議題,以致造成這樣一種怪象:大陸衹能向台灣讓利,而台灣不會給大陸讓利。這種違反經濟規律的現象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這些年中國大陸在全球經貿中,衹有與巴西、澳大利亞等資源大國存在逆差,對幾乎所有的工業國都是順差,台灣地區是個例外。台灣方面真的應該好好考量,如何切實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受惠格局。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2月號,總第314期,P70-74)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