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聯合多國舉行“獵戶座23”軍事演習。 |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關於西方“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可能”的言論,使得法德兩國之間的立場分歧公開化。被視為歐盟“主心骨”的法德兩國,能否有效管控分歧,對歐盟的國際地位乃至歐洲安全局勢都有深遠影響。
法德立場齟齬浮現
2月26日,馬克龍在巴黎召開的“支持烏克蘭國際會議”上表示,西方不應排除向烏克蘭派遣軍隊的可能性。這引起國際輿論廣泛熱議,北約各國紛紛與法國“切割”,澄清自身立場。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這只是馬克龍的個人態度”“德國聯邦國防軍永遠不應當出現在烏克蘭土地上”,而且北約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立場一致。馬克龍隨即諷刺德國在援烏問題上猶豫不決。
美國彭博社稱,馬克龍的言論讓兩國首腦之間的分歧達到沸點。有法國官員私下透露,馬克龍認為朔爾茨是“膽小鬼”“缺乏勇氣和雄心,不具備中長期思維”。朔爾茨助手則稱,在德國看來,馬克龍是“一個想當君主的人物”“更擅長提供宏偉願景,而非落實目標”。顯然,法德兩國首腦圍繞對烏軍事援助的摩擦,正在演變成公開的不和。
然而,馬克龍顯得激進的“派兵論”,與其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一直扮演的“居間調停者”角色大相徑庭。背著“對俄軟弱”名頭的馬克龍,其真意並不在援烏,而是另有著力點。一是抨擊德國等國盲從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拱火添油”,以致引火燒身、自食其果,卻又難脫窘境、難以收場。二是挖苦德國政要,在俄烏衝突早期承諾只提供睡袋和頭盔,如今卻一再加碼援烏、導致戰事曠日持久。三是暗示歐洲各國應當自主解決歐洲的危機,不應對美國亦步亦趨,法國有意願和能力做推動歐洲獨立自主的“領頭羊”。
德國政界的表態則反映出,在烏克蘭問題上,德國及歐洲盟友更願追隨美國而非法國。目前,德國對烏援助金額累計已超過177億歐元(約合192億美元),遠高於法國的6.4億歐元,故在烏克蘭問題上更有發言權。另外,德國依然堅持“不直接出兵烏克蘭”“避免與俄羅斯直接對抗”的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