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戲曲“破圈”之後:看滿園春色喜人
http://www.CRNTT.com   2024-03-13 15:24:59


 
  自宋元以來,“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逐漸發展成為流行文化,傳承至今的諸如元雜劇《竇娥冤》《西廂記》《趙氏孤兒》,明傳奇大家湯顯祖之“臨川四夢”,以及清代的昆曲《長生殿》《桃花扇》,都是經典。所謂經典,必先流行,流而行之,經而典之。戲曲在元明清是作為原創文學而存在的,人人傳抄,洛陽紙貴,也就接受了一批批讀者、觀眾的檢閱。

  我們今天看到的古代戲曲經典,之所以能在一代一代觀眾中流傳下來,正是由於在一次次的傳播與修改過程中,劇作家與觀眾、讀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起完成了佳作的打磨。洪昇撰《長生殿》,十餘年三易其稿,如切如磋,耗盡心血。其他名留青史的劇作家莫不如是。

  如今的戲曲作品數量龐大,幾乎都是原創,但有的作品卻是排一出丟一出,丟一出再排一出。有些劇本雖自稱幾易其稿,卻也只是在座談會上聽聽專家意見,而非在長期演出實踐中的琢磨。一出新戲,假如十年後還要復排,還能傳承,還有受眾,便有了成為經典的可能。

  其二,戲曲院團應該樂於瞭解市場,勇於闖市場,在製作上保持作品靈活的“身段”。

  面對市場,部分戲曲院團可能會在各種娛樂浪潮衝擊下感到不自信,因而不知也不敢去闖市場;又因為有各種扶持,也沒有特別強大的動力去闖市場。

  一些戲曲作品所謂的闖市場,往往是完成場次指標,通過各類驗收。專家,依然是其最主要的觀眾。戲曲需要專家,但不能依賴專家。專家的作用在於進行高屋建瓴的指導和鞭辟入裡的評論,歸根到底還是要依賴買票進場的觀眾。

  再有就是一些作品盲目追求大製作,布景堆砌如山,轉台異常繁復。有些獲獎新戲,思想性藝術性俱佳,也頗有可看性,卻獲了獎就沒有再演。為什麼不演?因為一場演出需要十幾輛大卡車,一百多號人搬運、裝台,費用巨大。

  戲曲若想回歸市場,須在製作上保持靈活的“身段”,戲曲的寫意美學由文學和表演構築,手眼身法步可以演繹一切,舞美燈光稍作輔助即可。不以大製作、高科技為噱頭,堅持內容為王與中國戲曲的寫意審美,才有可能把戲曲故事津津有味、熱熱鬧鬧地演給觀眾,演出一片市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