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斯文有傳,學者有師”
http://www.CRNTT.com   2024-03-22 17:11:17


 
  實習期間,除了編輯部日常安排的新聞采寫,我還承蒙責編老師鼓勵,為校報“南開人物”欄目撰稿。採訪對象多是南開教學、學術的中堅人物,稿件刊發後,頗得到一些受訪者、編者、讀者的肯定和鼓勵。

  我順利通過了校報編輯部實習期考查和復試,選擇留校做一名校報編輯。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許多著名學者與文化大家。我為他們深厚的學養和偉岸的人格所鼓舞,尤其是在我工作頭緒多、身心疲憊的時候,他們給了我很大的動力,讓我重新抖擻精神投入工作。於是我在業餘時間裡,堅持拿起筆來,圍繞這些前輩學人陸續寫了一些文章。

  這些文章所記敘的前輩學人包括楊敬年、陳巳同、陳省身、申泮文、周汝昌、楊振寧、來新夏、李世瑜、葉嘉瑩、倪慶餼、寧宗一、楊心恒……文章以較長篇幅的為主,有的是記錄往來點滴的散文隨筆,有的是附有採訪手記的人物通訊。這些文章多不是工作上領導分派的“任務”,只是覺得應該為自己所知見的前輩學人寫點什麼,就擠出時間來寫了。起初也並非是為了發表,後來承蒙一些報刊編輯老師垂青,倒是陸續見諸報端。寫作過程中,我仿佛覺得自己是在追隨著先生們接續一種學風、修養一種性情。每寫完一篇,精神上就仿佛得到一次升華。

  此外,二十年來我在南開聽過的講座應該不下百場,留存有記錄(包括只言片語)的講座大約六七十場,其中包括葉嘉瑩、羅宗強、杜維明、寧宗一、劉澤華、張伯禮、龔克、葛墨林、陳洪、陶慕寧、張鐵榮、施一公等名家的講座。有一些講座是工作上的任務,更多的是我業餘時間的“蹭課”。在記錄講座內容時,我借鑒來新夏先生“抄卡片”“寫提要”的讀書治學方法,結合新聞體的寫作,提煉、轉述演講的主要觀點、精彩內容,描述現場情況,偶或有所述評,寫就了數十篇“講座札記”。這些年,我的工作和生活時常受益於這些講座,雖然慚愧於學問無所專長,倒是自以為略無愧於被世人稱為“雜家”的編輯身份。

  總而言之,在這樣一所名師大家雲集的大學校園裡,我深感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對於我所知見的人和事,以我可憐的筆力、有限的精力,能夠落到白紙黑字上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以我淺薄的個人學識和閱歷,不可能十分熟悉這些前輩學人的全部經歷,更沒有資格評價他們的學術造詣,我所寫到的只是我所知、所見之學人的一個側面而已,故曰“南開園知見學人側記”。想起二十年前我作出從事文字工作的決定,有聆聽葉嘉瑩先生講座受到鼓舞的緣由。故而鬥膽將這些文稿作為一份小作業,呈葉先生過目。先生以九十九歲高齡而不辭目力、體力之辛勞,認真審閱後欣然賜題“斯文有傳,學者有師”。令我深受鼓舞,遂將“斯文有傳”作為書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