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末日論”缺乏理性思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24 14:26:53


  中評社香港2月24日電/最近,一些西方媒體熱炒中國經濟持續放緩,斷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災難性的崩潰”正迫在眉睫。這種“啊,天哪!”的末日驚呼聽上去更像是街邊亂斷別人生死的算命先生,與其說是紀錄片的預告片,不如說是過於情緒化的虛構驚悚片。

  新華社發文稱,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西方一些悲觀的觀察家曾無數次言之鑿鑿“預言”了中國的崩潰,但無一不以失敗告終。他們這一次關於中國未來的最新“預言”充滿了悲觀:“硬著陸”“危機重重”“普遍的抗議和騷亂”“災難”“崩潰”……

  他們錯誤地將中國經濟過度簡化成若干數字,然後又誇大其詞,描繪一個可能性幾乎為零的經濟崩潰圖景。被翻來覆去引用的數字是過去兩年中國經濟增速均放緩至7.7%,為1999年以來的新低。

  不過,那又怎樣?

  自從中國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並開始有GDP統計數據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低於6%的年度有3次,低於8%的有9次,低於9%的有12次,10%以下的有19次,但是,中國都沒有崩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率接近雙位數,這或許給末日論者造成一種錯覺:似乎無論國內外環境怎樣變化,無論要付出什麼代價,中國經濟必須保持接近雙位數的增速,否則就是“硬著陸”,就會面臨經濟全面崩潰的“災難性後果”。

  這種“非快即死”的邏輯很荒謬,完全缺乏理性思考。

  受當前全球金融危機餘波未了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中國短期增速受壓再也正常不過,但這決不是驚慌失措的理由。

  末日論者的“預言”缺乏理性,他們遠遠地看到一棵或幾棵樹木,便以為已清楚了解中國經濟整片“森林”,不僅高估了自己對中國的認知,也低估了決策層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和應對的靈活度。

  30多年的爆炸式增長讓中國經濟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複雜。當前中國經濟的週期性放緩是可控的,一個增長的中間地帶正是現階段所亟須的,這有利於化解多年累積的房價過高、政府債務膨脹過快等局部風險。

  毫無疑問,不顧一切維持高速經濟增長的時代已成過去,過度依賴投資和債務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難以為繼。長遠而言,中國經濟結構和增長品質必須得到優化和提高,但是經濟結構調整轉型並不等於要搞“休克療法”,決策層會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的運行狀況,在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控通脹、保民生、防風險、反腐敗、顧生態等之間靈活選擇治理國家的政策優先方向和施政重點。

  中國以彈射般的速度在短短30多年內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得益於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大幅改善、中產階級興起、全球化貿易、公司治理水準不斷提高、國家宏觀調控經驗不斷積累等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