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街頭的“中國夢”宣傳畫(日本外交學者網站) |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西方不少人對中國僅用30年時間就崛起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感到惶恐。許多西方記者撰寫抹黑中國的文章,因為他們認為有必要用懷疑和憂慮的目光看待一個“非民主國家”。盡管擔心共產主義擴張的“多米諾理論”已經無疾而終,但這些記者仍然熱衷於營造圍繞中國崛起的緊張氛圍,制造誤解。
香港《南華早報》6月5日載文《西方媒體應反思對中國崛起的歪曲描述》,文章說,最近這麼做的人是吉迪恩•拉赫曼,他上個月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中國領導人正在放棄造就中國崛起的政策思維,帶領中國走向“激進、危險的新方向”。
拉赫曼錯了。在經濟上,中國的確對財政政策進行了調整,但這麼做是為了應對形勢嚴峻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國領導人意識到中國不可能永遠依賴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因為國內制造成本和工人工資水平在穩步上升,而其他國家這方面的成本相對較低。
中國經濟向消費驅動型轉變盡管有風險,但這也是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共同開出的藥方。中國別無選擇,只能走市場經濟的道路,否則情況會更糟——出口的持續下降可能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引發社會動蕩。繼續依賴出口主導的增長模式意味著中國必須進行貨幣貶值,但這會引發與其他依賴出口的國家之間的貿易戰,美國還可能因此對中國施壓(如果特朗普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他可能會采取更嚴厲的措施)。
一些西方人說中國外交政策的民族主義色彩更濃厚了,意圖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因此兩國有對抗的風險。這一點在北京強硬的海上主權聲索方面尤為明顯,主要體現在中國在南中國海的造島行為,以及與日本在東中國海的爭議。
然而別忘了,目前的中日糾紛是東京在2012年單方面推動所謂“釣魚島/尖閣諸島國有化”舉動引發的,此前雙方一直相安無事。在南中國海,越南等國競相占領島礁并建立基地,中國宣示自己主權的行動卻相對較晚。中國認為,根據歷史記載,其在該地區的主權要求是正當的。對中國來說,如果站在一旁看著其他國家造島、建基地,就等於放棄自己的主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