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印度中國城:將隨中國經濟崛起煥發新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31 12:32:46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中印之間經貿關係變得更加頻繁,加爾各答老中國城裡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也會在不遠的將來煥發新生。

  據美國之音電台網站10月22日報道,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老中國城”裡的東安會館,坐落在一幢殖民時期的英式老建築裡,門框上和樓頂精美的石雕以及大理石廊柱都彰顯出這裡曾經的輝煌,但門外的街道上卻堆滿了建築廢料和生活垃圾,乞丐和野狗在路旁眼巴巴地望著路人。負責照看會館的李老伯說:“這裡就是從前唐人街的核心地區了。”

  會館的一樓大廳裡空空蕩蕩,一副家徒四壁的模樣。二樓也只有一張長桌,十幾把塑料椅子,隔間裡供奉著關公像,墻上掛著中國年歷。“已經沒有什麼人來這裡了,”李老伯說,“也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會有一些老華人在這裡聚聚餐,年輕人都走了,很多人移民去了加拿大。”

  李老伯今年62歲,是第三代移民,老家在深圳,家裡是做煙花爆竹生意的,兩個兒子都去了台灣讀書,畢業後留在了那裡,娶妻生子,“他們都不願意回來印度,這裡衛生條件太差了,生活也艱苦,年輕人都不願意回來,現在,這裡只剩下一些老人家。

  李老伯的描述印證了附近幾條街道中國城的凄涼。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帶有中文招牌的店鋪中,孫逸仙路上的“寶興餐館”大門緊閉,另一條街上的“寶昌金鋪”已經改換門庭,賣起了醬油、麻油等中式調料,曾經以魯迅命名的街道也已改成了印度街名,就像其他很多被印度人接手後改變了名稱的店鋪一樣。

  加爾各答華人簡史

  根據“寶昌金鋪”李老板的說法,最早來到加爾各答的華人是一位隨英國商船而來、名叫楊太釗的福建人,時間是1778年。他後來又從老家帶來100多個鄉親,在加爾各答開起了制糖廠,為英國人提供食糖。加爾各答的華人都稱這位先人為“大伯公”或“阿釗”,並認定最早的中國城應該由大伯公那個時候開始算起,距今應該有230多年了。阿釗去世後,糖廠所在的那片地區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阿奇普爾。

  到上個世紀中葉,加爾各答的老中國城遍布華人餐廳、商鋪、鴉片館、藥店、賭場等生意。在印度獨立前後的那段時間,殖民政府和印度新政府都自顧不暇,中國城就像一個“國中國”,基本上處於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狀態。不過,儘管在這一時期,加爾各答的華人並沒有感受到來自印度人的歧視,但是,也沒有多少人願意長久留在印度。華人在這裡建立同鄉會所、寺廟、中文學校,希望下一代接受中國傳統教育,以便將來回到中國生活。

  這一切都因1962年的中印戰爭而打亂。戰爭前夕,一小部分嗅覺敏銳的華人率先逃至他國避難。戰爭爆發後,華人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很多華人被印度政府抓進位於印度西北沙漠地區的集中營。他們中的一些人在戰爭之後被中國政府派船接回國去,更多的人選擇移民到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華人社區從此凋零,整個印度也就僅剩加爾各答一地還有中國城,而加爾各答的華人數量也由1962年之前的6萬人下降到如今的3000多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