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通俄門”讓美媒集體“後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17-10-12 15:29:31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本月9日,谷歌公司首次披露在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有俄羅斯代理機構花費數萬美元購買政治廣告,並投放於谷歌旗下的谷歌搜索、Gmail和Youtube等主要產品上,試圖干預美國大選。

  9月初,美國社交媒體“臉書”首席安全官斯塔莫斯率先透露,數百個疑似源自俄羅斯的“臉書”虛假賬號購買了10萬美元政治廣告,其內容涉及種族、性少數群體、槍支管控和移民等容易引發社會爭議的話題。“臉書”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隨後證實了這一說法,稱已經向美國國會提交了相關的3000多份政治廣告數據以協助調查。

  俄羅斯政治廣告事件連番爆出,使得原已淡出公眾視野的“通俄門”再度引發美媒混戰。以《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 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媒體就已經給特朗普和俄羅斯呈上了一篇篇“檄文”。

  9月25日,《華盛頓郵報》 報道宣稱,這些賬號利用“臉書”精准定位的功能,向不同政治立場的用戶投放立場相左的信息,以加深美國社會的分裂。其發布分裂言論的方式與競選時期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類似,因而美國調查官員正試圖調查特朗普團隊是否介入其中。在批判特朗普和反對俄羅斯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政治正確”後,美國新聞界似乎迎來了“黃金時代”,關於“俄羅斯在臉書上製造假消息”的文章此起彼伏。

  然而,在對“臉書”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美國安全部門並未找到確切證據證實這些政治廣告跟克里姆林宮有關。更何況,斯塔莫斯所爆料的10萬美金,和“臉書”全年270億美元的廣告收入相比,實在是冰山一角,而僅僅這點廣告投放量根本難以左右美國選民的抉擇。

  儘管如此,美國媒體還是不失時機地大做文章,自“通俄門”爆發以來,這樣的做法已並非首次。格魯吉亞前總統外事顧問莫利·麥秋認為,這背後源於美國媒體情緒基礎上的二元對立邏輯:任何不和克里姆林宮保持距離的言論都是親俄的,而所有的“親俄”言論都是政治不正確,哪怕這種話語尚有理性可言。在這樣的邏輯下,很多媒體不得不主動或者被動地選擇“擇清”自己,手段通常就是將似是而非的語言包裝成“新聞事實”。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