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農村積極探索基層治理創新謀求鄉村振興
http://www.CRNTT.com   2017-11-10 12:51:04


  中評社香港11月10日電/ “通過發展產業、就地務工、異地搬遷,我收入有了明顯增加,住房有了安全保障,決定申請脫貧。”2017年8月31日,66歲的張庭才向村委會遞交了一紙脫貧申請,並在自己的名字上按下鮮紅的指印。

  新華社報道,這一天,距離他所在的鬆樹壩村試點開展“扶貧互助合作社”恰好一年。記者近日走訪發現,一年間,這個秦嶺深處的小山村實現整體脫貧。

  地處中國西北的陜西省留壩縣鬆樹壩村,長期以來是一個貧困村。全村一共108戶村民,貧困戶佔到近20%。“以前外出打工的多,平常村里見不到幾個人,就剩下老人婦女兒童。”在村里當了十多年黨支部書記的席幫清說,“以前沒有壯勞力,啥也做不起來,村里冷清得很。”

  農村問題研究專家把這類村叫“空殼村”,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這類村子在中國西部地區的農村非常普遍。

  地處秦嶺南麓的留壩縣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產業薄弱,農村人員外流嚴重。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說,留壩一共有75個行政村,“空殼村”就佔到38個,脫貧攻堅難度很大。

  去年8月,留壩縣開始試點探索組建由村支部領導下的集“經濟、管理、生產、服務、公益”等功能於一體的扶貧互助合作社(簡稱“扶貧社”)。這種扶貧社核心工作分為生產經營和公益服務兩大類,兩個類目下又成立包括建築工程、農業生產服務、文藝宣傳、衛生保潔等各個支隊,共同構成了一個新型農村綜合體。

  為了解決扶貧社啟動資金難題,留壩縣通過政府貼息貸款為每個扶貧社提供30萬元,主要用於開展生產、購買生產資料等。同時,為每個扶貧社內設立的扶貧互助基金協會提供資本金30萬元,用於向貧困戶提供小額信貸服務,解決產業發展難題。

  走在深秋的鬆樹壩村,村里硬化的水泥路面乾淨整潔,七八位當地村民正在修築河堤。“縣里把30萬元以下的工程項目都發包給了扶貧社,由扶貧社的建築工程隊帶領當地村民幹活。我們還規定,工人里貧困戶必須佔到30%以上。”席幫清說。

  他說,“試點以來,我們村一共做了16個代建工程項目,村里人都可以根據能力大小在家門口掙工資。除去給工人發工資、扣稅後,村集體增收十餘萬元。去年以來,村里還發展起了養雞、養蜂、食用菌袋料加工等產業。整體算下來,戶均增收3200元。”

   在張庭才的賬本里,過去一年,他在扶貧社里務工收入達到7222.5元,再加兒女在外務工,以及他養雞、種植藥材、入股合作社的分紅等其他收入,家庭人均收入達到13739.2元。“現在我移民搬遷到縣城邊上,新房剛剛裝修好,看病趕集都方便多了。”張庭才高興地說。

  在村委會,扶貧社下屬的文藝宣傳隊正在排演節目。村民說,過幾天村里就要分紅了,他們準備慶祝一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