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承認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畫外音:沒法攔截
http://www.CRNTT.com   2020-12-09 10:29:32


東風-21D
  中評社北京12月9日電/12月4日,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公開表示,解放軍在用反艦彈道導彈攻擊水面目標的演習中,準確命中了靶船。
 
  此前一天,美國海軍研究所報道說,海軍作戰司令部司令吉爾戴表示,要向當選總統拜登獻言,建立一支數量更多、戰鬥力更強的艦隊。

  這兩人是不是在一唱一和呢?

  解放軍的這次演習是在8月進行的。美軍顯然一直在高度關注這次演習,中方也沒有瞞著美國的意圖。但事後美國並沒有做任何表態或者評價,甚至不願意正式向新聞界披露自己監視到了幾枚導彈的發射。這導致當時的報道相當混亂,兩枚說和四枚說交織在一起。不過評論界卻幾乎無人質疑中方導彈是不是命中了目標,這說明大家對美國軍方的條件反射模式還是很熟悉的:默不作聲意味著對手幹得不錯,如果對手搞砸了,美軍會第一時間跳出來大聲嘲笑。

  在反艦彈道導彈這件事上,美軍的默不作聲不僅僅意味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幹得漂亮,也證明美軍並沒有什麼克制的手段。

  彈道導彈反航母並不是中國人的發明。早在冷戰期間,蘇聯面對美國的航母優勢和自己的導彈優勢,一直在考慮是不是可以開發一種新的導引技術,用遠程彈道導彈,從九天之上來攻擊航母的大面積平甲板。但經過努力之後,蘇聯還是放棄了。除了目標監視與識別上的困難,那個年代的技術也無法解決所需要的導引頭技術。航母在水面上航行,要想把它從大海背景中找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雷達。之所以不用紅外導引,是因為導彈再入大氣層的時候,本身就會因為摩擦而劇烈升溫,不利於紅外器件工作。當時的雷達都採用機械掃描方式,掃描速度和信號處理速度都很慢,還沒有把海區充分掃描,導彈已經衝進大海了。

  到了新的時代,計算機技術和電掃描相控陣技術的發展,讓導引頭技術有了極大的突破。導彈再入大氣層之後,可以在足夠短的時間內掃描作戰海區、識別目標,然後引導攻擊。大型水面戰艦的航行速度只有30多節,完全不可能規避高超聲速俯衝的導彈。

  那麼,航母戰鬥群護航戰艦上的各種“標準”導彈,是不是可以攔截反艦彈道導彈呢?“標準3”家族不是已經實施了很多次成功的導彈攔截嗎?需要知道,反導是一件難度極大的工作。即使攔截60年前的“飛毛腿”導彈,美軍也不敢保證次次成功。攔截中遠程導彈,也僅僅是在靶場上成功了幾次而已。這些導彈的特點是比較“傻”,只能在主動段對彈道進行修正。一旦飛出大氣層、進入中段,就只能憑借慣性飛行了。美國只要用導彈預警衛星觀測到主動段的飛行軌跡,就能預測出中段、末段彈道和落點,加以攔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