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個回合過後,對抗進入尾聲,此時誰勝誰負已變得不再重要。按照既定安排,雙方再進行一次實裝演練。
眼前的一幕,令人血脈僨張:發射架下,環環相扣、人人相接,兩個營的號手不遑多讓、分秒必爭。
為實現“以作戰的方式訓練,以訓練的方式作戰”,該旅通過統一規範,把導彈操作轉化為“流水線作業”,將發射號手鍛造成“標準化插件”。這樣一來,不僅日常訓練可隨機進行模塊化編組,將來打仗即使發生戰鬥減員,他們也能迅速重組成一個完整的發射單元,再度出擊。
這是該旅戰鬥力建設的一次跨越。其背後,不僅是時間上的加速,更是狀態上的加速,“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取代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說話間,現場指揮員手掐秒表,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最先完成任務的發射架,用時又縮短了。”
一個“又”字,激起了記者刨根問底的興趣。據該旅旅長介紹,這些年,全旅官兵持續開展“縮時訓練”,逐分逐秒提高快反能力,一次次刷新最快紀錄。
事非經過不知難。越深入瞭解,記者越發現這個“又”來之不易。“要知道,導彈發射有嚴格規範的流程,不容隨意改變,必須確保零失誤、零差錯。”指揮員話鋒一轉,“但要快起來,就得在發射流程之外尋找突破口。”
物資準備、緊急集合、部隊出動、跨區轉場等各個環節,他們一項項論證試驗,能合併的合併,該捨棄的捨棄,可並行的絕不串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