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杭州臨安“搖錢樹”為啥“瘦身”?
http://www.CRNTT.com   2018-03-08 17:43:12


一都村植樹現場。
  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3月5日,驚蟄。杭州臨安天目山鎮一都村原本在春雷中萌笋的一片雷竹林華麗轉身——當日天剛蒙蒙亮,天目山鎮一都村的黨支部書記俞濤衝就帶領村民把整整兩車櫻花、桂花、梅花、雞爪槭樹苗往山上運。再過幾個小時,天目山管理局和天目山鎮的機關幹部將上山種樹。

  而幾天前,俞濤衝腳下的這片山崗,還遍布雷竹。

  自二十多年前,一都村村民砍掉山崗上的原始植被種上雷竹,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片雷竹林曾是一都人發家致富的“搖錢樹”。而今,整個一都村共有500畝雷竹要集體“退休”。

  不僅如此,整個天目山鎮都行動起來了——很多村都砍掉了山坡上的雷竹,種上觀賞林。

  這是為什麼?

  雷竹曾是當地的“搖錢樹”

  雷竹因為在打雷的時候出笋而得名。它與山核桃並稱為臨安人的“搖錢樹”。尤其是中東部地區,每個村的山前屋後幾乎都被雷竹包圍。臨安的農村經濟因此享有“西果(山核桃)東竹”的美譽。

  臨安從1984年開始推廣雷竹產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高效覆蓋技術的發明,使雷笋在春節之前就早早上市,大大拉長了雷笋的采收期,雷竹的畝產效益因此提高了10倍。最鼎盛時,每畝產值高達四五萬元。高回報的驅動,使雷竹在臨安獲得了大規模的發展,村民們紛紛把稻田、菜園、茶園、林地改為雷竹園。目前雷竹的種植面積在臨安已逼近50萬畝,年產值30億元,成為臨安農村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

  然而,臨安雷竹歷經多年“唯我獨尊”式的發展,也顯現出“臃腫”體態——部分竹林已出現衰退,需要局部“瘦身”。這也是天目山鎮黨委書記李軍與一都村村民“圍爐夜話”的一個“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