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曾永義:從歷史演變看傳統戲曲的發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07 01:10:04  


台灣國立大學名譽教授曾永義(中評社 黃博寧攝)
  中評社福州8月7日電(記者 黃博寧)8月5日至6日,首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於福建師範大學舉行,台灣國立大學名譽教授學者曾永義在6日的論壇上發表了有關《傳統戲曲文化繼承與發揚》的主題演講。他回顧了中國戲曲先秦時代以來,及至兩宋到明清的發展歷程,指出傳統戲曲文化發展需要繼承優良,有選擇地和多元文化融合。

  他在演講中提到,兩千五百年前,在屈原的時代就有了巫戲的濃歌濃舞蹈,然而,中國戲曲發展的成熟要到距今八百年前的兩宋中葉方才完成。其原因在於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需要融合幾乎所有的表演元素,以及語言、音樂等多方面的條件。如果條件不足,則很難完成。

  詩歌兼具了詩句性、歌舞性以及節奏性。但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政府的干預,其題材只能取材於歷史材料,涉及面被限制只能為忠孝舉才,所以它寓教於樂,變成一種這樣特有的性質。

  他同時也談到了語言的重要性。因為語言的音樂性非常的豐富,語言旋律和音樂旋律必須融二為一,這是非常複雜的。簡單說來,在唐代講平仄、宋代講聲調、明清以後注意到陰陽,同時還注意到一個字音的結構。由此,歌唱的音韻由以注聲行腔轉換為以字行腔,把字音融化在音樂裡面——昆曲、南管都是這樣的一種高級精緻的音樂。

  在改良這個話題上,他指出戲曲在一個時代裡面是通過三種不同的形式呈現的。第一種由於歷史地位很高,直接保留了古老的形式;第二種則因為強大的生命力,不斷吸收現代的元素,融入了現代的生活;第三種則是藉助現代藝術家的再創作,蛻變轉型而獲得新生。針對這三種形式,他建議要客觀地區別對待,首先是要尊重第一種,要把它們當作是文化標本;而第二種則應該鼓勵,讓它的生命力愈強;針對第三種,則是需要給那些藝術家足夠的空間。

  曾永義最後指出,我們的文化需要加強民族自尊心,不能一味崇尚西方的事物,需要理性地選擇,在承認和發揚民族性的基礎上恰當地納入跨文化因素。就好比輸血,有些即使不是同類的血型,也可以通過醫師靈妙之手來融通甚至昇華,但是必須保持警惕,因為“有很多不能搭配的血型,一旦輸錯了,則小命也沒有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