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地重覆諸如對朝鮮彈道導彈計劃的說法和承諾,而實際上這些口頭文章並不對東亞安全構成任何實質威脅。日、韓、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國家將此舉解讀成美國的支持,但並不將此直接解讀為在有涉及實際利益問題上美國的直接承諾。對於他們來說,美國的做法非對抗性地適當提醒了中國,而朝鮮則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注意。
與對手交流同樣會充滿麻煩。羅伯特•德賴弗斯(Robert Dreyfuss)在《外交官》探討美國和伊朗如何成功地避免了在海灣的地區的空中混戰表明了判定意圖是件多麼複雜的事情。當雙方都想欺騙對手,那麼對事件的描述就少了些許真實,會讓判定變得更困難。尤其是當雙方都想維持自己“難纏”的名聲時,雙方可能在外交上和軍事上為其買單。
這些困難對於這個地區來說毫不陌生。在過去三十年間,也一直是中國和美國在台灣地位問題上的微妙所在。人們抱怨外交官,但外交官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文章認為,儘管犯了些不可避免的錯誤,但美國的外交官在過去60年中已經很擅長向盟友傳達適當程度的承諾,對對手也是一樣。文章稱,中國的外交任務雖然簡單一些,但卻被認為最近五年在外交上走得過遠。文章稱,外交是很有難度而且需要很多經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