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汪毅夫:中華文化是優勢文化 勢不可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24 00:07:45


 
  第二,120年前,日本的漢文學因日本武力的逞勝“陡告衰退”。日本學者緒方惟精的《日本漢文學史》描述道:“甲午一役,日本戰勝了老大國清朝,喪失了過去長時間日本人對中國文化所抱的尊敬之念,日本的漢文學便陡告衰退”。與此幾乎同時,日本的漢文學開始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台灣得到延伸和發展。

  日人據台之初,侵台日吏裡的日本漢學家和日本漢文學愛好者出於籠絡台灣本土詩人的政治需要,創辦漢詩社和報刊之漢詩專欄,吸引台灣本土詩人參加。然而,當日據台灣當局的文化政策不斷收緊,侵台日吏的日本漢文學家和漢文學愛好者卻不敵漢詩的魅力、抵擋不住中華文化的魅力,將“漢文學熱”持續延燒。

  日本漢文學在台灣的延伸,日本“漢文學熱”在台灣的延燒,在客觀上保護了台灣本土詩人的漢詩創作活動(包括集結詩社的活動),台灣各地“所至有詩社”的情形貫穿於日據台灣時期的始末。

  中華文化從來就是優勢文化,中華文化魅力就是如此這般地勢不可擋。

  第三,120年來,中華文化的發展在兩岸呈現了不同的發展態勢。

  在台灣,中華文化的發展態勢呈現為“傳統的延續”,如《台灣問題域中國的統一》一書所謂“台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即使在日本侵佔的50年間,這一基本情況也沒有改變。

  在日據時期的台灣、在台灣的日據時期,一方面日據當局的文化政策不斷收緊,從籠絡拉攏文化人士、管制限制文化活動到全面扼制扼殺中華文化;另一方面,日本文化入島的勢頭不斷加強,同化政策、奴化政策得到強制措施和強制執行的支持。在此雙重重壓之下,中華文化的一枝一葉備受台灣人民的珍稀。台灣光復後不久,“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台灣又與大陸處於相對分離的狀態。從日據時期對中華文化的珍稀繼承而來,又由於對“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和“保有中國固有文化”責任的自負,“傳統的延續”仍然是中華在台灣發展的態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