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記者手記:二進藏前的所思所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03 00:31:44


夜晚的布達拉宮(拍攝於2013年夏 攝影:蘭忠偉)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記者 蘭忠偉)三年前,從廣州出發,途徑長沙、西安、西寧、蘭州等地抵達西藏,在拉薩、日喀則、樟木等地展開15日的調研考察。彼時,筆者還只是個稚氣未脫的新聞系學生,入藏目的是為了解廣東產品在邊境地區的經營銷售情況。如今,再次入藏之時,身份標籤已有所變化,從新聞學子變為記者,內心難免有所感觸。

  在南方長大的孩子,對高原地區常有一種嚮往,除民風民俗上的巨大反差以外,美如畫的景色更令人流連。正因如此,西藏也逐漸成為年輕人放飛心靈的一大聖地。

  青藏鐵路通車10年間,為西藏的經濟、物流、旅遊、宗教、教育、文化等方面帶來了諸多變化。不僅如此,隨著青藏鐵路全面建成,大批旅客慕名而來,帶來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動了一種新文化——“拉漂”。事實上,除“北漂”以外,“拉漂”一詞近年來逐漸為人所熟知,成為了一種新生活狀態的代名詞。

 “拉漂”,顧名思義,漂在拉薩的人,與“北漂”類似,“有許多是失戀、失業、失態,才到拉薩的一群人”。但電視節目主持人、背包客大冰曾在書中描述道:“自從火車開通後,則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拉漂,隨之而來的是蜂擁的遊客。”

  倘若要深究何為真正意義上“拉漂”,筆者不敢多論,但對於三年前入藏時最大的感受與體會,則要屬西藏日漸濃厚的商業氛圍,以及一些被慣出來的“懷習慣”。

  的確,青藏鐵路通車後徹底打破了長期制約西藏的運輸瓶頸,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也使得西藏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一過程也悄然帶走了原屬於西藏的那一片“寧靜”。

  遊客的增加,帶動了西藏的商業化步伐。此外,也慣出了許多“壞習慣”。筆者曾親歷,在通話過程中,一位小孩有意將手中的音箱調至最大聲,並放於筆者耳旁,無論如何躲避,其始終追逐不放。目的在於,透過干擾通話,藉機要錢。該做法屢試不爽,一小時內對不同遊客重複上演,頻頻得手。

  另外,筆者因拍攝到了藏民家的牦牛,而被索要錢財。雖然要價僅在5元至10元之間,但此種“亂象”不免引人深思。當地生活近20年的一位川籍司機告訴筆者,該現象在藏區,特別是景區內非常普遍,這種行為是在有意無意間,逐漸被遊客“慣”出來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亂象”只是部分,絕大多數藏民,依舊保留著原有的淳樸和熱情。7月2日,“雲端天路——兩岸大學生重走青藏鐵路”將舉行,共計有來自台灣五所高校的15位大學生參與,行程為九天八夜,從廈門出發,經西宁、格爾木入藏。今次入藏,不知又會有哪些全新的見聞與體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