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林谷芳語中評:尋找中華文化的生活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06 00:50:00


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林谷芳(中評社 林艷攝)
  中評社香港12月6日電(記者 林艷)台灣的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林谷芳日前受邀參加在江蘇宜興大覺寺舉辦的“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研討會,並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表示,台灣社會很注重中華文化的生活性。如果兩岸在推動文化融合過程中,能夠找出中華文化的生活性,將更加有助於補足其理論和實踐的落差,增強台灣民眾的認同感。

  林谷芳,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台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有非常高的佛學修為,天氣寒冷也只穿一件單薄的衣服。著有《千峰映月》、《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禪兩刃相交》、《如實生活如是禪》等。

  通常不輕易出席此類研討會的林谷芳,此次卻非常爽快地答應主辦單位之一的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的邀請與會。林谷芳說,這主要是和兩岸統合學會以及張亞中所做之事有關。由於台灣近20年本土化的過程中,台灣社會在認同問題上產生很大的變化。“從一般印象來看,張亞中所做之事在台灣需要面對某種習見的正當性挑戰。”林谷芳認為,只要他的事情不是泛泛之論,比如這次會議提出的中華卡等,就要來為他撐場。

  說起大陸,林谷芳並不陌生。他說,至今為止,已經到訪過大陸三百多次,跑遍了大陸各地。“坦白講,即便是大陸人士,也不見得有我跑的地方多。” 

  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在中華文化認同上,林谷芳認為,歷史詮釋非常重要。如果兩岸對古今的認識不同,中國人的價值就難以統合起來。他說,現在兩岸對歷史的詮釋還存在很大歧義,這個歧義也不是短時間所能解決。但可以先通過“求同存異”的辦法,在大家所能接受的部份尋找最大的公約數。比如,可以從近代史以前的部份入手解決一些問題。這樣,自然就會出現“同”。同時,他指出,無論是漢字、教科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等方面都牽涉到歷史詮釋的問題,未來統合學會可以在漸漸補強它們公約數上更加努力。

  “提起中華文化認同,台灣年輕人就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久遠而高階的事,和他們無關,儘管他們也生活在中華文化中。”林谷芳表示,如果大陸本身能夠讓台灣的年輕人,認識到它是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這十幾年偏頗教育下的認同缺肉是可以補回來的。

  林谷芳說,中華文化在台灣傳承的延續性大家有目共睹,但台灣的中華文化相比大陸,更具生活性。他曾在長沙的文化經濟論壇中發表的一篇論文《生命性與生活性---談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傳承特質》中提出了中華文化的四個特性,深深地觸動了時任國台辦主任的王毅。這四個特性分別是:均衡性(較全面、整體地傳承儒釋道三家),體踐性(重視儒釋道三家的生命體踐),日常性(中華文化自然出現在各階層的日常生活中)和相融性(與當代生活的相融無礙)。

  林谷芳認為,大陸可以參照這些方面去努力,而不是只談一些空泛的概念。他說,台灣透過這種均衡性、體踐性、日常性和相融性把中華文化融合在生活裡。同時,他也指出,有關此類的研討會一直很多,但成效似乎不太大。最主要原因是,談的和做的有一個很大的落差。倘若大陸能夠把中華文化的理念和生活之間的落差部份鏈接起來,就會對台灣有很大的吸引力。畢竟,中國是一個大國,是中華文化的母體,且有豐富的人才和資源。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