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麥聖希:藝術不分高低 品味可以共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9 11:45:31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從1996年7月開始,百老匯電影中心每年放映50部以上的藝術電影。很多小眾的、原本不可能上商業院線的電影從這裡走了出去,比如獲得3項金馬獎的紀錄片《音樂人生》。這裡也是管虎的《鬥牛》、杜海濱的《1428》等走出內地的重要一站。

  《新快報》報道,百老匯電影中心會定期策劃不同的電影節,如“香港亞洲電影節”,也會舉辦回顧展,把弗朗索瓦.特呂弗、山田洋次、奇士勞斯基等導演的經典作品介紹給年輕一輩的影迷。除了影院,這裡還是書店和咖啡館,咖啡館的名字叫“庫布里克”,借此向那位偉大的導演致敬。在“庫布里克”裡會做很多不同的文化活動,比如新書發布會、詩會、小劇場之類的活動,每周也會有一個小型的音樂會。

  這裡實行會員制,目前已有會員近2萬人,是香港另類電影文化的地標,更是香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或者,透過一家獨立影院的成功,可以看到藝術電影是如何在大都市裡存活的。

  “我們並不刻意去推銷文藝片,而是等觀眾慢慢找到我們”

  問: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成立之初是如何定位以及開展工作的?

  麥聖希:(百老匯電影中心總監)是1996年開始的,我們認為在香港沒有一個正規的藝術影院。我們的概念不只是放電影的,還想把電影文化再做得深一點。

  電影中心剛開業時,4間廳全播文藝片,面臨生存壓力,1997至1999年,2間廳曾被迫播放主流電影。不少觀眾奔主流電影來,買不到票,選看文藝片,反而意外地成為文藝片粉絲。現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慢慢建立起了這個品牌,香港年輕的觀眾想看文藝片,會自己過來這邊選片。

  問:在選片方面,可以分享你們的經驗嗎?

  麥聖希:我們的選片非常自由,發行商沒有的片我們也可以主動去海外買過來。我們可以借鑒當下外面的思想,比如在電影美學方面是怎麼樣的,我們選的這些片很貼近外面的世界。可能有些很先鋒的作品沒有多少觀眾來看,但我們還是堅持提供比較新也比較全的空間給觀眾。雖然我們想吸引對文藝片不了解或者不感冒的觀眾,但過去十年,我們並沒特別去推我們的會員制,也不刻意去推銷文藝片,而是等觀眾慢慢找到我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