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潘朝陽:台灣認同的異化和去中國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29 14:36:30


台灣師大東亞學系教授潘朝陽(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武漢6月29日電(記者 王永雪 黃蔚)台灣師大東亞學系教授潘朝陽6月29日在武漢大學舉辦的“甲午雙甲子學術研討會”上表示,當代台灣認同的異化和去中國化現象嚴重,在兩岸的治權之體的上面,需要有兩岸中國人都能分享的共同文化主體作為共同的主權。
  
  潘朝陽指出,武裝抗日的原動力,是台灣人民本來具有的中國儒家思想中的民族主義,儒家民族主義根源於春秋經,強調嚴夷夏之大防,一直到孫中山的國民革命,其內在核心信念,亦是依循儒家的春秋經的民族大節而來。

  潘朝陽表示,台灣人的反殖民運動,同時有現代性和傳統性,反抗殖民主義必須一方面以現代化的水平來對抗之,現代化的方向除了科學之外就是民主。而同時,現代化歷程也是近代民族國家之興起;另一方面更需以自己的傳統和本位文化來對抗異族異文的殖民壓迫。兩者均不能缺少。

  潘朝陽認為,乙未割台之後,台灣存在兩型認同意識,一是堅持中國文化為主體的台灣認同,這樣的認同也堅持自己是中國人;一則是自棄中國文化主體,而以日本殖民母國的文化為主體的被殖民狂的台灣認同,這樣的認同否定自己為中國人,而一心期望能夠脫胎換骨而變成日本人。
   
  “中華民國”退守台灣之後,很怪異地從八年抗戰的民族聖戰的領導者而突然轉向變成與原來的大仇寇之日本互相結盟,因此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都下墮而親日、附日、依日。潘朝陽表示,戰後的台灣人民和社會成為一個完全喪失民族人格不會自省的全球最哈日、親日、媚日的人民和社會。台灣獨立的思潮和實踐,其核心成份就是這個複活複辟親日媚日的日本皇民化買辦階級以及圍在周遭的奴才型小人。

  潘朝陽指出,再者,不能忽視戰後在台灣占據學術思想界要津的美國資本主義形式的西化派之影響。民國初年中國有三大學術思想派別,一是左翼的馬克思主義;一是右翼的自由主義;另一個是主張中國傳統本位文化為主體的文化保守主義。歷史發展下,左翼在大陸建立了政權,實質執掌了中國的國家命脈,而右翼的自由主義,其實根本是肯定資本主義的全盤西化論者,在台灣與當政者結合,讓國民政府揚棄了社會主義形式的孫中山學說,而擁護西方資本主義價值。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