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外媒如何解讀中國第三季度GDP?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20 00:28:40


 
  儘管出口商已經體會到製造業的艱難——第三季度同比增長率為5.8%,是近20年來的最差表現,但服務業卻錄得自2011年以來的最高增長8.6%。這種情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服務業在中國經濟的比重開始超過製造業。

  這種轉變也可以體現在投資的持續下降,以及國內消費的快速增長當中。2015年前9個月的投資總額同比增長10.3%,達15年的新低。零售總額則微升10.8%(扣除物價因素),是7個月以來的最高點。此外,一個健康的勞動力市場也在支持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收入增長在第三季度略微增長至7.7%(扣除物價因素)。

  不過,這些數據又有多可信呢?質疑這些數據的分析師可以歸為兩個陣營:認為這些數字是完全偽造的,試圖掩飾經濟的萎靡;或是覺得這些數據經過“修飾”,增長被人為誇大,但並非完全虛假。而後者很可能就是中國的情況。

  大部份極端的懷疑論者主要關注過去作為宏觀經濟參考值的一系列指標。例如發電量在今年只微升0.1%,在正常情況下,這顯示了真正的增長是低於政府數據的;進口也很疲弱,在9月同比下降18%。

  不過,這些都是工業部門的衡量指標,而中國的工業正遭受著最嚴峻的下滑。用進口數據來解讀整個增長情況則更加有問題了:持續下跌的商品價格壓低了進口總值。此外,服務業的持續增長主要體現在經常帳戶(current-account)的數據中,與每個月的商品貿易額關係不大。

  另一種較為溫和的質疑則有更充足的理據:中國確實有稍微修改過這些數據。爭議的關鍵在於國家統計局因應通脹而修改了名義增長數據。在第三季度,名義增長本來是6.2%,但當局計算得出總體物價水平下跌了0.7%,因此真實GDP增長得以調整至6.9%。這種做法並不常見,因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即通脹)同比上升1.4%。此外,表面上的通縮都源於生產價格的下跌,但很大程度上反映在進口商品價格上,而非國內的通貨緊縮。

  要解讀第三季度的GDP增長,其中一個方法是只看政府的名義數據,忽略通縮指數。6.2%的名義增長率比上季度的7.1%要低,是自1999年以來的最低值,遠低於2011年第三季度的19%。而商品價格的驟減也推高了增長,進口總值的下降直接導致貿易順差的提升,從而抬起了總增長。據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的分析師估計,除去淨出口,中國的名義GDP接近5%,與第二季度相比下滑的非常明顯。但總的來說,現在的情況已經比幾個月前,外界擔憂中國經濟硬著陸要好多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