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打擊伊斯蘭國 美軍增減爭論未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00:55:24


2014年6月,美國向伊拉克增兵,保護使館人員疏散行動,圖為美軍士兵在駐巴格達美國大使館外巡邏
 
  當美國不切實際地動用大部分軍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國家建設”時,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它失敗了。這兩場雖已結束的戰爭均提供了一個教訓:美國善於使用小型軍隊,殲滅恐怖分子並端掉他們的網絡,但美國並不長於使用大型軍力以管控別國內戰。

  除了阻止恐怖主義,美國在保護波斯灣石油運輸方面也有長期利益。它扮演保護角色長達40年,亦可以更小規模的軍事存在,繼續發揮這樣的作用。

  看看英國從二戰至上世紀60年代末的經歷,就明白為何美國不應出動大規模軍力。當時,英國是海灣無可爭議的霸主,沒人挑戰它的地位。即便如此,英國只用少許部隊便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儘管被視作海灣霸主,英國也只出動屈指可數的皇家海軍艦艇,隨時巡邏,伴以數量上微不足道的空陸軍事力量。

  英國道路並非以數量取勝,而是超群的情報與速度。一旦收到潛在危機的預警,它就調配船艦與士兵以展示武力,贏得從大英帝國他處移來部隊的時間。如此一來,倫敦可保護自身利益,但又無須付出高昂的費用以維持龐大的軍事存在。

  從恐怖主義的威脅到石油,美國均可跟從英國道路來處理。這意味著需要維持一個可支持情報工作的骨幹設施與設備等,比如高空飛行的無人機,有助於發現恐怖分子針對石油設備的襲擊或者對航運的佈雷行動。必要時,這些基地還可以接納後續部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