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胡凌煒:“台灣認同”的三大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12 15:04:04


上海市東亞研究所副所長胡淩煒
  中評社杭州10月12日電(記者 孫儀威 李仕奇 王永雪)在浙江大學舉辦的第八屆兩岸發展論壇上,上海市東亞研究所副所長胡凌煒表示,認同蘇進強對於擴大“一中”內涵的呼籲。在他看來,一個中國內涵可以討論,統一不能討論,而統一的路徑和方式可以討論。

  胡凌煒表示,從台灣的歷史來看,大陸是希望獲取台灣民眾的認同,而就台灣的社會變化來看,其作為中國偏遠地區,本身的歷史和內地的歷史有一定的區隔。在歷史的變化中,台灣對於大陸的認同是有變化的。

  清末時期,台灣從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分類械鬥與分類信仰這兩種社會現象就消失了,面對日本占領者,台灣人逐漸有了“台灣”的概念,形成了最初的台灣認同。
 
  日據時期,日本在台灣普及了初級教育,在經濟上也把台灣的農業推動、發展得很快,這讓台灣的認同發生了一些變化,但短短的50年,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台灣的“中國”認同。

  隨著內戰到兩蔣時期,台灣當局大力壓抑本土意識,而在本土化的工程中,陳水扁又將其推到極端。

  現在,台灣又面臨著重大的變革,我們思考一下太陽花運動,就會發現其中突顯出了三大挑戰:

  第一,在兩岸關係快速發展過程中,台灣的整個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重新與大陸鏈接了起來。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恐怕台灣的本土化是無法與大陸完全隔絕開來了。

  第二,要解決台灣的政治定位與兩岸政治定位的問題。如果政治身份不明確的話,即使“政經分離”、“只經不政”也很難走下去。台灣內部也會面臨著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困難。

  第三,需要將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與消除台灣社會內部的差異結合起來。如果兩岸關係的發展能夠帶動台灣的社會發展,那麼兩岸關係的發展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民意基礎,如果不能結合,那麼台灣的民眾則會將台灣社會發展不夠迅速的怨氣發洩到大陸身上。

  (後方支援記者:黃博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