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提振經濟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有效供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10 08:52:47


中國政府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新概念。
  中評社香港3月10日電/中國政府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新概念。但這絕對不是簡單地把西方供給學派經濟學應用到中國。這個概念如果要在中國發生有效作用,就必須回答很多與中國經濟有關的問題,因為西方供給學派的產生是為了回答西方的問題。從經濟政策的角度看,至少需要回到如下幾個主要問題:什麼東西供給過度了?什麼地方供給不足?什麼地方提供了錯誤的供給?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8日載文《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有效供給?》,文章說,供給過度的就是這次改革需要對付的三個“去”,即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杠杆。其中產能和庫存實際上是一回事,而杠杆則是制度上的事情。產能和庫存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應付的,但“去杠杆”即制度的改造和去除,則是比較長遠的事,很難一蹴而就。庫存和產能供給過度,這是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有關。通過“去”來促成產業的調整也會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不過,這裡的問題是如何消化庫存和產能?是內部消化還是外部消化,或者兩者同時。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計劃,“去”也是不容易的。但在這方面還沒有深刻的研究和考察。

  更為嚴重的是,在強調“去”的同時,更應當考察有沒有產生新的過度供給?在中國的政策環境中,討論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原因很簡單,政治的“政策風”,即新政策所導致的“跟風效應”,經常迅速導致政策的扭曲。關於這個方面,本欄已經多次討論過中國近年來的過度金融化和互聯網化。在過度金融化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正在發生美國2008年之前的情況。2008年以來,美國接受了過度金融化的教訓,通過再工業化大力複興實體經濟,使得經濟開始走上健康的發展方向。中國則在走向反面,過度的金融化和互聯網化,在急速促成實體經濟的衰落。

  金融過度更是對中國經濟的國際化構成了嚴重的挑戰。一方面,金融國際化有其需要,因為中國已經是資本過剩國家,需要國際化,走向世界。過剩的資本和過程的產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背後理性,也促成了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在內的經濟項目。不過,在金融國際化方面,中國既沒有足够的金融實力,也沒有足够的操作經驗。因此在和國際資本互動的時候,力不從心,處處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更為嚴重的是,因為不重視實體經濟,無論是外國資本還是本國資本,都看不到經濟的潛力,開始資本外逃。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資本外流的速度在加快。

哪些方面存在供給不足

  所有這些現象促使人們去思考哪些方面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這裡又有一個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問題。概括地說,簡單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到了建設質量經濟的時代,追求一個精致的高附加值經濟。人們所需要思考和行動的都必須符合這個總體方向。在這個概念構架內,就中國經濟的下一步,至少可以找到如下幾個重要的領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