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鏡頭:砲台城牆的斑駁訴說著台灣抗日故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12 01:00:20


  中評社高雄4月11日電(記者 林艷)如果你來高雄,有一個地方一定要去看看。旗後炮台,也許,你也聽說。據說,這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知識的中西合璧式炮台。

  翻過一座小山坡,再穿過一條石板路,一塊“海軍陸戰隊防空警衛群公告板”映入眼簾,上面清晰地寫著“本區域係屬國軍用地”。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高雄市觀光導遊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陳錫堅告訴記者,這裡曾經是一個軍事要地,炮台則是興建於康熙年間。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在旗後建築了一座炮台以作防備。1874年,日軍入侵琅嶠(恒春)直攻石門牡丹社,造成牡丹社事件,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加強海防。

  在這個小小的炮台,可以看到很多的門,供大家自由的穿行其中。陳錫堅理事長帶著記者穿過一個具有傳統風格的八字門,他告訴記者:“這才是這裡真正的唯一大門,之前看到的那幾個是後來為了方便遊客行走而打的門洞。”抬頭望去,可以清晰的看見“天南”二字,前面似乎還有留白之處。陳錫堅說,門楣上原本刻有“振震天南”四個大字。

  由紅色磚頭砌成的城牆,剝落的牆體,幾經歷史的洗刷,無處不在訴說著歷史的斑駁和記憶。站在這裡,你可以登高一覽高雄全景,眺望台灣海峽,一個如此美的制高點卻飽含歷史的滄桑故事。也許,你會震驚發生在這裡的過去。

  原來,在1895年乙未戰爭守軍劉永福義子劉成良所轄之黑旗軍與日艦發生激烈炮戰,日艦吉野號於登陸前炮擊,擊毀炮台門楣“威震天南”之前二字。雙方戰至傍晚,日軍突破防線登陸成功,旗後炮台守軍棄守,由人在大坪炮台的劉成良率隊退往台南,日軍進而占領打狗。台灣日治時期,旗後炮台之大炮被拆走、熔毀。台灣光復後,中華民國國軍於旗後燈塔及旗後炮台之間另築碉堡。

  故事說到這,望著眼前的一片紅磚城牆,那些場景一幕幕出現在腦海里,那麼的似曾相似。也許,我們都曾在兒時的某本書里讀過這樣的故事和片段,所以我們的記憶如此的相似。

  由中國評論通訊社和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聯合組成的“南台灣聯合採訪團”於4月11日啟動,將在高雄及屏東進行為期一周的專題採訪,展開感受善與美之旅。
 
  採訪團此次行走的地方頗具特色,主要可以分為三條線:一是具有人文底蘊的路線,包括旗津天後宮、萬金教堂、一貫道天台山、佛陀紀念館、客家文化園區、蔡英文之故鄉楓港等。二是具有藝術氣息的路線,包括駁二藝術特區、山地門藝術村、美麗島站、十鼓橋糖文創園區等。三是自然風光路線,包括小琉球、東海岸、鵝鑾鼻公園、海生館、白砂、滿州佳樂水、四重溪等。
   
  此次採訪活動的總督導為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集人林富男,總調度為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執行長陳雅婷,高雄副指揮官陳錫堅、屏東副指揮官郭子義。採訪組組長為中評社採訪主任林艷,組員為中評社記者徐夢溪、張爽、金裕超。共同參與此次採訪活動的成員還有高雄漢王洲際飯店董事長林崑山、台灣藝術公司人員包括副總經理柯芷吟、營運部經理謝佳伶、採訪編輯主任洪威喆、王麒勳、組長陳奕帆、翁祥盛,中評社副總編輯羅祥喜也將全程參加採訪活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