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汪毅夫回憶學者生涯:從失學青年到老年學者
http://www.CRNTT.com   2018-05-16 00:26:55


全國台研會副會長汪毅夫
 
  “我還將繼續寫、持續寫,直至終老。中評新聞網有很高的點擊率,其中17%以上來自台灣島內。我希望透過中評網在‘做好台灣人民工作’方面發揮老年學者的作用。”汪毅夫說。

  台灣一百二十年的“去中國化”歷程

  在講座的第二部分,汪毅夫與聽眾們分享了他對台灣“去中國化”歷史的觀察。汪毅夫認為,“去中國化”在台灣已經有了120餘年的歷史,經歷了正、反、合三個階段。 

  汪毅夫指出,日據時期日據台灣當局(以下簡稱日據當局)推行的“內地化”、“日本化”、“皇民化”就是“去中國化”;日據當局推行皇民化運動始於1937年,但它推行“去中國化”從1895年就開始了。

  汪毅夫用圖片向觀眾展示了日據當局強制台灣人民學習日語、台灣人民被動加入日本籍、被動地喪失中國籍、日據當局強制台灣新生兒必須取日本姓名、在台灣各地建日本神社、採用日本年號、禁中國年號、廢農歷、培養台灣人民“皇道精神”的過程。

  汪毅夫指出,“去中國化”的第二階段是兩蔣時期(1945——1988)。“兩蔣團隊在台灣部分實現‘去日本化’,卻充分完成‘反共宣傳’。兩蔣團隊留下的隱患是:老牌皇民李登輝得到乘隙而起的空間,兩岸因‘反共宣傳’的離間而有心理距離的空間。”

  汪毅夫認為,從1988年以來的第三波“去中國化”是李登輝及其追隨者推動的。具有明顯的“合”的特征:一是李登輝及其追隨者有時在藍營、有時在綠營,有的在藍營、有的在綠營,他們無論在朝在野,在“去中國化”這檔事上是目標相同,勠力合作的;二是它集合了日據當局去中國元素取日本元素、將台灣人分離於中國人的努力和兩蔣團隊給台灣“皇民”活動、給兩岸間隔造成空間的後果。

  回顧人生經歷,汪毅夫對台下的青年學子說,“我深感個人的前途是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結的,我們應該感恩當今的好世道,努力報效祖國;我又深感做人、做事、做學問是緊密聯結的,品節詳明、德性堅定就能做到心氣和平、事理通達,就能把事做好、就能做好學問。”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