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月:新格局下兩岸共同市場應有五大內涵
http://www.CRNTT.com   2021-11-28 00:20:20


 
  (二)消除大陸內部壁壘

   內循環的最大障礙是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導致的市場分割與要素流動成本過高。使得一些企業,包括在大陸的台資企業,不願意進入大陸市場,而舍近求遠轉向國外市場。事實上,這些企業既然能很好地融入國際產業鏈,也可以嵌入國內大循環,打通由外循環到內循環的道路,關鍵就在於降低國內區域之間的流動性壁壘。這也是“十四五”期間大陸工作的重點。因此,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可著重選取外循環表現優異的台商,幫助其打破進入內循環的壁壘,發揮在內循環系統中的外溢作用。

  (三)繼續落實同等待遇

   在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過程中,人才的因素尤為重要。兩岸共同市場也必將重視人才與勞動力的流動與融合,為兩岸人才的深度合作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可考慮在共同市場的框架下,特別設置人才融合發展機構,進一步豐富、完善台灣同胞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同等待遇,在新格局的框架下發揮重要作用。

  (四)注重數字要素合作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中,兩岸共同市場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因此促進數據要素的流動是共同市場制度安排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要求。促進數字貿易發展,首先兩岸應在數字貿易的規則和協定統一標準,具體要在數據安全、數據保護、數據自由流動三個方面實現規制融合。其次,是要搭建兩岸跨境數據流動平台,實現數據要素流動自由化和數據共享與協同治理。最後,兩岸可以通過數字產業領域合作攻關核心數字技術,憑借數字產業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五)合力打造消費中心城市

   擴大內需,是內循環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也是我們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重要一環。其中,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大陸為此提出的重要舉措。台灣地區在消費的環境打造、完善消費供給體系、探索新的消費提升機制方面都有著優勢與經驗。可以由大陸的區域層面入手,各省市加強與台灣地區的合作,構建立體網絡式的消費市場。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