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9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每個人都會變老,誰都不希望自己在年老時沒錢可用。這也正是養老保險體系建立的初衷。
臨近年底,幾條最新消息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按下了加速鍵。11月20日起,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在5個城市開展;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36個先行城市和地區啓動實施;2023年1月1日起,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將在10個省(市)開展。
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標。我國正努力構建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補充、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數據顯示,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5億人;截至二季度,參加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的職工有7500多萬人。相比第一、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發展明顯滯後。截至2021年底,我國第三支柱規模為0.7萬億元,占全部三支柱規模的比例僅為6.3%。
應當看到,第一支柱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但保障深度有限,而第二支柱保障水平可觀,但覆蓋面有限。因此,考慮到未來發展空間,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為支撑的第三支柱被寄予厚望。養老保險體系要真正實現 “三支柱鼎立”的新格局,第三支柱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作為個人利用金融手段增加養老保障供給的有效形式,第三支柱此前一直沒有全國統一的制度性安排,這一狀況在今年得到了改變。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經過大半年的准備,個人養老金制度終於正式啓動實施,這既是夯實第三支柱、深化養老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招,也是我國積極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總體來看,個人養老金制度屬於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它有助於參保職工或居民在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規劃養老資金,合理選擇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實現養老金長期保值增值,以及個人、家庭金融資產的跨周期優化配置,從而讓養老“錢袋子”鼓起來,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