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評論》第305期觀點搶先看
http://www.CRNTT.com   2023-04-26 00:13:36


目錄
 
  《美國會加強涉華負面立法:意圖、影響及前景》一文,作者王璵璠(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認為,美新一屆國會在宣誓就職後迅速開啟了密集的涉華立法行動,涉及金融、台灣、技術等多個領域。這體現出美國國會正試圖通過立法擴大在美對華政策上的主導權,藉反華凝聚共識。 共和黨重復拜登執政前兩年的策略,試圖藉反華向拜登和民主黨施壓,為 2024 年大選爭取競選籌碼。雖然許多立法仍在審議階段,但已能從中窺見本屆國會反華立法的“高漲熱情”。可能到來的美新一輪涉華負面立法狂潮,將推動拜登政府對華競爭戰略向制度化、長期化發展。共和黨領導的國會眾議院將在反華上更加激進,增加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美涉華立法還可能傷及美盟友與夥伴,將影響其在中美間的政策選擇。

  《從美國霸權邏輯看中美台海爭端的性質與前景》一文,作者鄭保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認為,以“美利堅例外主義”蘊涵的美式霸權邏輯為分析視角,有利於透析中美台海爭端的本質和預測這一重大國際爭端的前景。中美台海爭端的實質是中國維護領土主權、實現國家統一和全面崛起與美國維護霸權、遏制中國崛起之間史無前例的大較量和全面對決,是雙方難以調和的結構性矛盾全面激化的必然產物和集中體現。中美台海爭端的性質根本上決定著其無法令人樂觀的前景。在美日同盟“以台制華”、“護獨反統”與台灣“倚美謀獨”、“聯日抗中”的嚴峻形勢下,在未來十年左右的高危期,台灣問題猶如一顆隨時可爆的“不定時炸彈”。若“台獨”分裂勢力在美日慫恿下最終跨越“紅線”,台海必定掀起“驚濤駭浪”,中美關係、中日關係都將“地動山搖”。

  本期“智庫觀察”欄目刊登了《中俄關係的發展及其對歐盟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一文,作者張屹(法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區域國別研究博士後)認為,中國領導人於2023年3月20日出訪俄羅斯,實現兩國元首會晤,並簽署兩份聯合聲明,對於和平解決俄烏衝突、穩定地緣政治格局,意義重大。對於推動國際安全局勢與國際規則的維護,也具有重要貢獻。然而歐盟此後還將在降低對華依賴和美歐協調形成陣營對抗的路上越走越遠,地緣政治博弈仍將長期持續。

  本期“智庫報告”欄目刊登了《“兩制台灣方案”創新性構想及實施之芻議》一文,作者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認為,台灣問題與港澳問題在本質上有所區別,不能簡單地將“一國兩制”的港、澳模式套用於台灣,應積極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無論“一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其他統合論名稱,皆可給予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高於港澳的地位。在“兩制”台灣方案實施前,可優先推動“兩制”金馬方案,建構“金馬非軍事區”、“兩岸和平發展實驗區”。從大陸方面營造粵港澳灣區“一國兩制”的實踐經驗來看,閩金馬生活共同圈營造,利於推動“兩制”金馬方案。

  本期“智庫思潮”欄目刊登了《從柏克和沃格林的政治思想看當代俄羅斯的戰略意圖》一文,作者李海默(復旦大學國際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青年副研究員)認為,本文分析回顧了兩位大政治思想家——柏克和沃格林,有關古羅馬帝國和所謂“第三羅馬”的相關論述。雖然普京和今天的俄羅斯政府未必會知道或在意沃格林和柏克曾說過些什麼,但晚近俄羅斯政治文化和所謂“第三羅馬”之間的敘事糾結應是真實存在的,俄羅斯既然立志要做“第三羅馬”,其意願恐怕就不僅僅衹是擊退北約東擴,而且很可能包含有在中長時段影響乃至主導歐洲事務的期望(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已無法實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俄羅斯的行動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在2022年此輪俄烏衝突爆發之前,歐洲似乎頗有向往“戰略自主”的態勢,但2022年後,歐洲主要政治體似乎都明顯向美靠近,且除非 2024 美國內部政治權力大洗牌,或俄烏之爭儘快完全結束落幕,否則這種靠近趨勢似乎都不會被逆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