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金裕超:從求同存異思維析一家親對青年啟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26 00:21:21


第三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會場(中評社 梁蘊盈攝)
 
  兩岸青年交流中出現“異”的原因
 
  金裕超指出,首先在政治層面,島內複雜的政治生態與綠營長期以來對大陸的負面宣傳,對島內青年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引導。雖然多元政治生態、自由言論環境被台灣視作可貴的民主價值,但因此造成一些極端言論甚囂塵上,對年輕人的影響日益嚴重。民進黨以及綠營政治勢力為了選舉利益,不斷對兩岸交流進行醜化、污名化,將積極與大陸進行交流的藍營政黨抹黑為“賣台”政黨,並將兩岸交流紅利的分配歪曲為由財團、買辦壟斷。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因為年輕人社會經驗缺乏,獲取資訊的管道不足,對於政治議題缺乏精準的把握與判斷能力,因此極易在“本土”、“愛台灣”的大旗下,將兩岸青年交流認為是大陸的“統戰手段”,進而產生日趨嚴重的疏離感。

  第二,在經濟層面,由於多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低、薪資增長率低,以及受制於市場狹小、就業面窄,島內青年的薪資收入一直停滯不前,大學畢業生起薪“22K”已為常態。青年成為“悶世代”,年輕人對未來感到迷茫、無助,因而產生很強烈的無力感。馬政府當年喊出“馬上就好”的競選口號,八年施政卻未能交出一份亮眼的施政成績單,再加上民進黨對於青年群體的爭取,年輕人將內心的不滿與無助宣洩在執政的馬政府身上,也連帶反對馬政府推行的兩岸和平發展路線,對兩岸青年交流也產生抵觸心理。

  第三,在文化層面,由於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力推“去中國化”政策,馬英九八年執政也未能及時“撥亂反正”,造成年輕人對於“大中國”的認同已支離破碎。近年來台灣“本土化”運動興起、主體意識加強,多數年輕人對於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思維趨向認同。特別是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島內年輕人參與政治熱情高漲,民進黨、時代力量一些新興政治人物高舉“台獨”大旗成功當選,對於年輕人產生很大刺激作用,進一步吸引他們加入到綠營政治力量當中。

  第四,在成長背景上,台灣年輕一代基本是在台灣出生、長大、工作、生活,絕大部份不了解大陸甚至沒有到過大陸,對於大陸的印象來自於媒體報道、網絡資訊等方式,很難不會出現偏差。即使是外省第三代,也因為出生成長的環境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對於大陸缺乏認同與感情。民進黨趁勢提出所謂“天然獨”的理念,試圖從成長背景層面切斷島內青年與大陸的歷史連結,並不斷將本土意識灌輸到青年的認識之中。在2014及2016年兩次選舉中可以明顯看到,對於民進黨的理念及價值論述,多數年輕人選擇認同並支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