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國內產能過剩 專家列舉海內外18種觀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20 00:48:55


 
  吳越濤梳理了國內外針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18個觀點,並以每六種觀點為一個單位,把這18種觀點分為三部分:如何看待產能過剩的概念、中國產能增長的歷史過程、如何化解產能過剩。

  第一個觀點:從歷史和理論的角度如何看待產能過剩。他指出,當今世界和二三十年前不一樣,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時代說明世界市場是一個統一的市場,供應和需求都是全球性的,產能的問題也不例外。他通過列舉全球鋼鐵產能利用率的數據,說明產能過剩是一個全球化的概念,“我們要挨板子也不能中國自己挨”。

  第二個觀點:國際產能的布局。他發現,中國出現產能過剩,是世界的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他回顧了二戰後的全球產業布局與轉移歷程後表示,發達國家雖然削減了國內的產能,但是以跨國公司的形式在中國也增加了不少產能,中國也有工業化的需求,致使其產能增加。

  第三個觀點:和經濟周期有關。他認為,產能過剩在經濟史中並不罕見,一般都是伴隨著經濟周期的下行階段而出現的,比如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德國和80年代的美國,伴隨著經濟周期的下行,也都出現過嚴重的過剩。他認為,本輪中國肯定也是經濟周期波動使然,而且這次的產能過剩是全產業鏈的概念,澳大利亞、巴西等鋼鐵上游產業也受到影響。

  第四個觀點:過剩的根源是什麼。他認為,此輪經濟周期植根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隨後又實行了大規模的量化寬鬆,短時間使大宗商品價格高漲,但短時間又急劇下行,這個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國際市場價格的信號。他表示,鋼鐵過剩和金融危機以及後來美國的量寬政策有一定關係的,也是本輪經濟危機的後遺症,中國也在“吃藥”。

  第五個觀點,怎麼看待過剩。他表示,計劃經濟是短缺經濟,而市場經濟相對應的是有局部過剩的特性,因為只有競爭才會過剩,或者說只有過剩才實現了競爭。他認為,從這一點來講,適度過剩也是我們3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一個體現,從這方面我們要認識到它體現的積極內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