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關注:石之瑜詳解什麼是港台“後華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8 00:23:34


 
  “後華性”聚焦個體超越疆界 或讓我們更加寬容

  他介紹,“後華性”是一個Cycle(循環)。有了這樣一種“後華性”,台灣、香港、廣東、北京、山東,都可以進行比較,“每一種人都有一種‘後華性’,這就超越了疆界”。他舉例說,講北京人來自“五湖四海”,這就是一個“後華性”的概念,他指出,如此一來,我們過去研究“Chineseness”時所擔心的主權問題就可以化解了。他表示,“後華性”的行動單位是個人,他的研究對象是時間發展的歷程、建構“Chineseness”的過程,這是一個個人化的、時間向度的歷程,這一定程度化解了當代“Chineseness”的政治不正確的問題。

  石之瑜認為,在這樣的研究議程上,就可以比較香港和台灣的問題:香港和台灣的困境是什麼?威脅有什麼不同?也可以將其與馬來西亞、東南亞進行比較,比如南來者和土著的關係:馬來西亞的南來者對土著而言是威脅,但台灣的南來者戳穿土著只有殖民性,而沒有本土性。

  “我不知道這會形成什麼道德效果,也許讓我們變得更寬容,而不是更基本教義派”。談及“後華性”研究議程的意義,石之瑜認為,“後華性”的概念對香港和台灣目前發展情勢提供了一個比較深厚而具有哲學性的角度,同時,通過觀察香港和台灣,也可以探討“後華性”理論和實踐上的必要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