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學生補課泛濫?聽聽十九大上教育專家怎麼講?
http://www.CRNTT.com   2017-10-22 20:07:17


新京報記者提問 (中評社 林艶攝)
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黨委書記虞麗娟回答記者提問 (中評社 林艶攝)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中評社報道組)(後方支援 李文一)近幾年,學生補課現象還比較嚴重,社會上一些培訓機構也比較泛濫,學生的課業負擔也加重了,家長也覺得苦不堪言,針對這一問題,同為十九大代表的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和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黨委書記虞麗娟分別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李希貴表示,目前這種大面積的學生參加社會補課,無論是從孩子的成長,還是從學校的教學秩序,都有一些不良的影響。他說,這種現象不能簡單來談,也要從教育自身來反思。“儘管我們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推進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客觀還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在學區內、區域內實現教育的均衡,在過程和結果上實現教育的公平,我們還需要很多的努力。我也想說,這樣一種社會焦慮產生的背景我們也要認真分析,只有找到原因,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

  李希貴認為,人類的文明,事實上就是教育和技術的的賽跑。“當我們的教育能夠趕上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就會比較順暢,氛圍就會比較祥和,大家比較淡定。但是當有一天技術帶來迅猛發展,出現了重大突破,帶來了重大進步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對我們做教育來說卻帶來重大挑戰,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經過什麼樣的教育來應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心中沒有底數,這個時候就會產生社會焦慮,”李希貴分享道。

  李希貴舉例說,十八世紀的英國,蒸汽機的出現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為在這之前課程基本上是哲學、歷史和文學這些人文學科,但是有了蒸汽機,人們發現,僅僅這樣的課程體系沒法應對未來了,所以那個時代教育開始有了科學內容。十九世紀電動機深入到社會和生活的各個細胞,所以人們發現,不上學沒法應對未來。所以教育那個時候就從小眾、某一些人的專利走向了教育的大眾化。

  李希貴表示,今天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出現,這一輪的挑戰遠遠超出過去兩次技術進步。所以我們發現,家長會對如何應對不確定的明天感到焦慮。他繼續說,未來二十年的時間,會有60%的職業要消失,今天用學校裡12年時間學習,或者加上大學4年時間學習,然後工作,把人生分成工作和學習兩段,已經不行了,沒法應對變化的未來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