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劉遵義析中美貿易戰及全球化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9-02-05 00:08:12


著名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中評社 張心怡攝)
 
  專訪全文如下:

  中評社: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中美雙方已經經歷數次談判磋商,您如何看待中美經貿關係前景?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爭端對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劉遵義:真正來講,中美之間貿易的摩擦其實是很表層的問題。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中美關係最好的時期,因為當時美國需要“聯華制蘇”,中國也沒有在經濟等方面對它造成威脅。而現在,美國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哪怕中國從未想和美國爭奪第一,但美國會認為中國已經有了爭奪第一的資格。例如,奧巴馬總統任內的“重返亞太”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TPP),其實都是針對中國的。可能有一天,中美兩國能夠平起平坐,更可能有一天,中國的GDP高於美國。中美兩國在經濟和科技上競爭形成的“新常態”將維持很長時間,大家不要以為這是“特朗普政治”,這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共識。

  相信在3月2日“九十天休戰”限期前,中美之間一定能談出結果,雖然結果不一定是雙方都完全滿意,但應當是大家都可以接受。我認為特朗普也想有所成績,而貿易戰是兩邊都輸,沒有贏家,如果能夠談出來結果,大家就有機會贏。

  中評社:那麼您認為中國的崛起和發展,是否可視作兩國貿易摩擦產生的主要或是根本原因? 

  劉遵義: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隨著GDP的增加,中國的實力、影響力都在增加,同時意味著全球“老大”——美國的影響力在相對減少。

  貿易逆差對兩國貿易摩擦產生是有一定影響,但其實雙邊的逆差沒有多大意義。我在新書中也提到,可以採取“雙贏”的解決辦法,中國需要的東西美國可以生產,同時美國可以增加生產賣給中國。中國擴大進口美國產品,是滿足中國自身需求,並不算是單方面讓步。

  最大的問題在於,就算解決了兩國的貿易逆差,美國也還是不會高興,因為美國不想中國強過它,但中國不能因此就永遠GDP不大於美國。中國具有人口基數大的優勢,每人增長一點,GDP總量就會增加很多。

  中國經濟現在並不再依賴出口,大部分是靠內需。所以就像我在書中提到,出口減少,對中國有影響,但並不是很大,是絕對可以承受的。中國很多地方產能過剩,傳統產業基本上能投資的已經不多,我想應當趁這個時候多投資一些公共消費品,比如政府可以帶頭把全國空氣做好,水質量提高,便可以創造出很多內需,這屬於無形的重分配,需要政府帶頭去做。不光是環保方面,醫療、養老都可以做,尤其是養老,未來養老一定要社會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