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哈佛校長:跨越國界的學術交流至關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9-03-22 00:11:39


哈佛大學校長白樂瑞(Lawrence S. Bacow)發表演講(王天天、劉月玲攝)
 
  在哈佛大學各學院的教授學者中,有超過三百位中國問題專家利用我們的東亞資料從事研究。我們研究中國的學者數量,在全美所有大學中首屈一指。這些學者和老師們從方方面面推動著我們對中國更深入的理解,包括中國的文化、歷史、宗教、人類學、社會學、法律、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政策,以及商學。上個月,為了準備本次訪華,我和他們當中的一些學者共進了午餐,了解了他們豐富的學術成果。那真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他們讓我看到了以多重視角研究複雜的中國問題的必要性,更讓我深刻領會了與世界分享中國知識的重要意義。當然,任何個人的能力都比不上集體的力量。哈佛成立了一系列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來支持、推廣研究。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哈佛亞洲中心以及哈佛中國基金等機構,全面地影響著哈佛對中國的思考方式,從教學研究到交流合作。它們當中最老的是哈佛燕京學社。九十年前,哈燕社正是在這裡,從燕京大學的故址起步的。今天它仍然在支持各個領域的中國青年學者的學術成長。我們的這些機構當中最新的是哈佛全球研究基金。它從四年前啟動時開始,就一直為不同規模的研究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大部分是關於中國的。為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國際關係等重大挑戰提供有效研究方法的解決方案,這不是一所大學、甚至一個國家所能做到的。要在這樣的領域推動變革和進步,需要很多人跨學校、跨行業、跨文化、甚至跨政府的共同合作。
 
  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如何培養人才和智力資本,就至關重要。在哈佛的校園裡,我們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有志者;我們相信他們能為我們的社區以及更廣闊的世界作出貢獻。今年一年之內,就有一千多名中國學生和超過一千名中國學者來到哈佛求學求知。這比來自其他任何國家的學生學者都多。他們的足跡遍布哈佛的每個學院。我們還有超過兩千五百名中國的校友。如果戈鯤化先生今天能回到波士頓,看到很多和他一樣生於中國的學者在哈佛任教,一定會感到欣慰。他如果得知中文已經成為哈佛第二熱門的外語科目,一定會感到高興。
 
  我剛才介紹的這些數據和舉例顯示了我們對中國社會文化的濃厚興趣,以及我們為之作出的巨大努力。但數字並不能完整地解釋,作為一個大學社區的成員意味著什麼。哈佛校園裡的每一次對話,每一種互動,都透露著謙遜和希望。我們隨時都願意承認“我不知道”,我們隨時都願意和夥伴們相向而行,面對挑戰和失敗,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一起憧憬成功的喜悅。發現和創新的過程總是複雜而艱辛的。這個過程需要創造力和想像力,但更重要的是勤奮的工作。卓越不是輕而易舉可以獲取的,且誰都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取得成功 。
 
  追求和創造知識的人們之間,總是有一種跨越時空的相互關懷。我還記得七十年代後期,我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年輕教員時,一個中國學術代表團對學校進行過一次歷史性的訪問。漫長的分離一點都沒有削弱師生同事之間的美好感情。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幾十年沒有見過面了,但他們就像剛分開不久的朋友一樣相互問候,然後又開始討論共同關心的學術課題。對我來說,這生動地證明,在嚴峻的經濟政治社會條件下,大學仍然可以成為力量的來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