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智庫:國民黨想贏 需建構共贏兩岸論述
http://www.CRNTT.com   2018-07-17 00:14:29


 
  何以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例”表述的政治觀點會成為台灣社會的焦點,受到綠營質疑和嘲弄?這的確值得深思。在今天台灣社會的語境中,“統一”一詞似乎就是政治不正確的象徵,哪怕是依據“憲法條文”法理支持的表述也受到質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細究起來,自新世紀初始,“統一”兩字便開始成為台灣社會的禁忌。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期不用說,因為這與他們的台獨目標截然對立;而過去一向倡言兩岸統一,並將其寫入黨綱,還制定了“國家統一綱領”、成立“國統會”的國民黨,自馬英九2008年重新執政後,不但不恢復被陳水扁“凍結”的“國統綱領”和“國統會”,甚至連他自己在2005年擔任國民黨主席後曾幾次提及的“統一”願景也不提了。從媒體報道看,馬英九的這個變化發生在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2005年9月2日,馬英九在接受海外媒體專訪時,提出自己將“竭力促使海峽兩岸結束56年來的分裂狀態,達到兩岸統一”的願景。當年12月初,馬英九在接受美國《新聞週刊》專訪時也表示,“我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但我們沒有時間表。” 2006年1月14日,國民黨中央發佈新聞稿,指出馬英九主席在1月9日前與朝日新聞、產經新聞、NHK等多家日本媒體茶敘時表示,國民黨基於“一中憲法”和“國統綱領”的精神,以兩岸在自由、民主、均富的前提下,將統一作為選項。目前最大的公約數是維持現狀,這就是國民黨的主張。这是一个重要標誌,此后馬英九對“終極統一”就不再提了,代之以“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論述。這個論述在其執政後,又成為其兩岸政策的核心。有台灣學者指出,正是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裡,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曲線由“觀望”和“緩統”滑向“維持現狀”與“獨台”。而“統一”二字也就成了台灣社會的禁忌。

  作為馬英九執政團隊重要成員的吳敦義自然知道這個話語禁忌及其代表的意思。事實上,“統一”之所以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成為政治不正確的象徵,根本原因在於到2008年時,國民黨已經清楚地知道隨著大陸的快速崛起,統一已不再是他們所希望的“逐鹿中原”,由“中華民國”來一統中國了;而必然是大陸統一台灣。因此,談統一無異於投降,只能將之無限期拖延,以期待大陸內部崩潰,不過這當然是政治幻想。加之來自美國等外部勢力的壓力,希望能維持台海“不統”的現狀,為其謀取最大戰略利益。這就是國民黨放棄統一論述的最主要原因。但民進黨卻充分利用了國民黨兩岸政策論述貧乏的有利時機,迅速建構了“台灣主體論述”的道德性與台獨的正當性,將反共反中與“統一”聯繫起來,以此來恫嚇台灣民眾,不但奪取了政權,也使“統一”徹底汙名化。

  吳敦義今次能夠重提“終極統一”,當然是一個進步。但由於沒有深入展開論述和徹底反省,在國民黨內開展一次思想和兩岸政策上的大討論,使台灣社會深刻認識和瞭解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與民進黨有何根本的不同。所以,吳敦義的講話僅僅像暗夜中的流星一般快速劃過,並未給台灣社會帶來光明和希望。

  據最新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於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支持率都很低,民進黨僅百分之二十出頭;國民黨也只比民進黨高一、二個百分點;而四成以上的民眾選擇不藍不綠的無黨無派,形成龐大的中間選民階層。這個民調結果值得重視。執政的民進黨由於兩年來政策錯亂,執政荒腔走板,“髮夾彎”不斷,台灣經濟表現為“數字好看,實際感受不到”;且社會嚴重撕裂,抗爭不斷,因此不受民眾支持可以理解。而國民黨在野,按說正是抓住時機猛烈批評執政黨,展示自己的政策主張和未來作為的大好時機。何以眾多台灣民眾對國民黨也不寄希望了呢?這就需國民黨高層深思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