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金志聿:25萬網文罵校正回歸 疫苗關注高
http://www.CRNTT.com   2021-05-26 00:24:11


金志聿。(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桃園5月26日電(記者 黃文杰)大數據專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金志聿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現在全台防疫提升三級警戒,網友使用與停留網路時間突然變長,年齡層也更廣,這一兩個禮拜,整個網路平台瀏覽與聲量都增加好幾倍,都是關切疫情的後續。他說,當“校正回歸”名詞第一次使用時,近25萬篇的網路討論,網友幾乎一面倒,都在批評蔡政府。網友除關注確診人數,更關心疫苗進度。

  金志聿是大數據媒體“網路溫度計”創辦人。他認為,疫情也看到地方政府與疫情指揮中心的“較勁”,媒體又把台北市與新北市與指揮官陳時中的“過招”凸顯,就看到新聞火花與衝突,或許“中央”與地方各有立場與說法,但別忘了,全民還是希望疫情趕快結束。

  金志聿,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博士,中原大學資管系專任助理教授,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實務專家),專研於電子商務、大數據與網路社群行為分析,以資訊專長曾多次參與研究台灣選舉活動。

  學校教資訊管理、長期關注網路大數據的金志聿,這次三級疫情,剛好成為最好的教材。

  他說,疫情當下,民眾上網除了叫外送,就是網路追疫情看新聞,觀察最近一兩個禮拜,網路平台瀏覽量與聲量都增加好幾倍,尤其疫情指揮中心每天下午2點開記者會公布確診數字,緊接著雙北各自開記者會,陳時中是民進黨蔡政府、柯文哲是台灣民眾黨台北市長,侯友宜是國民黨新北市長,儼然白綠藍三黨輪流開記者會,藍綠白各自又有支持者,彷彿相互“較勁”,網路支持度就會看到變化,

  金志聿說,本土疫情升溫,網路討論最大炸裂就是“校正回歸”,5月22日一天就要近25萬篇的網路討論,指揮官陳時中第一次使用這詞時,幾乎一面倒,全部批評蔡政府,比“認知作戰”的討論量還驚人,不過隔天看到,蔡政府似乎扳回顏面,網路開始導引成只要講清楚,數字經過調整,大家還可以接受。但問題是“校正”做調整的數據,或是看到真實的數據,規矩必須要一致。

  他舉例,若每天都要公布“校正回歸”,如果都是發布前三天的校正,規矩就要一致,流程要標準化,所跑出來的數據曲線,才可真正用來預測或呈現疫情,但現在不是,一下子給前五天的“校正回歸”,一下子給前兩天數據,這樣數據根本沒有穩定的標準,完全無法判斷疫情的真實現況,反容易造成民眾的恐慌。

  金志聿表示,現在網友也清楚,除了關注疫情確診人數,更關心疫苗進度,從網路聲量數據就知道,一提到疫苗,立刻引發廣泛討論,韓國都可以用晶片換疫苗,台灣老是說不想輸給韓國,現在就真正上演“龜兔賽跑2.0”。

  他說,台灣好比會跑的兔子,一開始不受疫情影響,領先對手一大截,結果就開始鬆懈,想說打個盹,睡個午覺,結果台灣本土疫情升溫,各國都已經追上來,就要想辦法讓兔子趕快醒起來,比賽還沒有結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